岗仁波齐:坚持的意义,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说起西藏阿里地区,许多人脑海中出现的是:
《冈仁波齐》里藏民的转山路、《七十七天》中羌塘高原无尽的风雪;
是飘动的经幡、是身着绛红僧袍的喇嘛、是能洗净灵魂的神山圣水……
阿里是美丽的,雪山连绵,江河纵横,草原广袤。
但其自然条件实在算不上适宜生存:平均海拔高达4660米,年平均气温徘徊在4°C-45°C间,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
然而,就在这片荒原上,如万卷古籍层叠铺展的札达土林,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三叠纪鱼骨化石……向世人彰显着时间的魔力;
被日光镀上金色的神山冈仁波齐,转山路上猎猎作响的经幡……又向世人诠释着坚持的力量;
而那静静矗立在山巅,只剩残垣断壁的古格王朝遗址,又是这片土地曾存在过灿烂文明的最好佐证。
难怪,导演张扬会感叹:
“在阿里,你终会明白:
生命的意义从不是物质的丰裕,而是把坚持当成一种习惯,然后静待奇迹发生。”
![]()
古格王城:时间不语,却不负真心
“穿过土林迷宫,暮色中古格王城的轮廓依旧精妙:依山而建的城郭错落有致、黄色宫墙像琥珀般熠熠生辉、山巅王宫在夕阳辉映下美轮美奂……”
小说《鬼吹灯》里,意大利探险家杜奇眼中拥有迷人景致的秘境,正是象泉河畔那座由吐蕃皇族后裔建造的城郭-古格札布让王宫。
而这曾经辉煌的古格文明,藏北荒原上的谜中谜,它的产生竟是在一场血雨腥风的动荡之后。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藏地建立了吐蕃王朝。
为保自己一手创建的王朝繁盛昌永,他将大唐的治理智慧与佛法信仰融合,为雪域高原迎来长达2个世纪的黄金时代。
只是,公元842年,末代赞普掀起的灭佛运动将王朝推向末路:僧人行刺,皇子争位……
强盛的吐蕃在纷争中走向崩塌。
落魄的王孙尼玛衮带领残部逃至象泉河畔,被追崇吐蕃王族纯正血统的当地土王收留。
之后,尼玛衮成了土王的女婿,更凭借卓越的管理才能成为新王。
他带领族人励精图治,打下一片广阔疆域,将之命名为“阿里”(意为领土);
更是颇有远见地将阿里地区分为拉达克、古格、普兰三部分,交给自己的3个儿子管理。
而古格地区的管理者,正是热衷在藏地复兴佛法,弘扬先祖遗志的次子。
在古格王的支持下,象泉河谷上矗立起一座有着庞大塔群,按照藏地第一寺庙桑耶寺格局建造的寺庙-托林寺。
为此,古格王曾夸口道:
“即便辖地只是边地小国,但侍佛之心也不输先祖。”
也是在古格王的授意下,数名聪慧少年被送去印度深造,学成归来便在国内弘扬佛法;
古格王更是耗费重金,迎请到印度德高望重的阿底峡大师,在托林寺驻锡三年;
正是在一代代古格王的不懈努力下,象泉河畔梵音袅袅,108座寺庙在土林间次第建成,各地信徒蜂拥而至……阿里地区竟成了西藏的佛学中心。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回看古格王国走过的来路,从吐蕃王族的落魄逃亡到佛法在荒原的重生,沧桑里始终藏着一份让人敬佩的坚持。
这份坚持,是黄沙中建造寺庙的笃定,也油灯下伏案译经的执着,更是于绝境中寻找文明出路的韧性……
而时间,从不辜负每一份坚持。
![]()
![]()
伴随着古格王朝的繁盛千年,阿里地区也随之进入全民侍佛时期,更由此孕育出一种新的精神图腾,那便是对神山冈仁波齐的朝拜。
冈仁波齐,海拔 6656 米,山巅积雪如佛陀螺髻,山坳冰川像菩萨衣袂,四壁对称的山形又似菩萨化身,暗合佛教中“须弥四洲”的宇宙观,故被称为“众佛加持之地”。
一直以来,藏地都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神山是诸神在人间的居所,转神山就能获得神灵庇佑,莲花生大师更是在冈仁波齐修炼7日习得无边法力。
至此,信众们坚信:转神山冈仁波齐,不仅能完成自我救赎,还能收获神灵的恩赐。
千百年来,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信众们不惧辛苦,无畏严寒,平静且坚定地完成着每一次虔诚朝拜。
这就有了卡车司机次仁才让的故事。
这个收入不高,靠跑大车养家,还要供三个孩子读书的藏族男子,每年夏天都会独自开着那辆快要散架的旧车,沿著青藏公路摇摇晃晃去到冈仁波齐朝拜。
当旁人问他“你每年都来,会不会烦”时,他总是笑着说:“不会,因为这是神山。”
转山结束后,他又会开着那辆噼哩哐当作响的旧车,满心欢喜地离开。
这样的坚持,已经延续了十七年。
对他们而言,完满的人生并非追名逐利,而是坚定走完自己选定的路。
也就有了导演张扬在影片《冈仁波齐》中,运用白描手法演绎的场景:
十一位普通藏民耗时一年,以磕长头的方式徒步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可在离拉萨还有100公里时,朝圣小分队那辆装满生活用品的拖拉机被撞坏了。
于是,他们决定丢掉车头,由强壮的男人们拉着车厢继续前行。
待众人拉着车顺利爬上坡路后,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了:
每个拉车人默契地退回到拖车起点,磕着长头走到放车厢的地方,循环往复,不漏掉任何朝拜步骤。
无论是卡车司机十七年如一日的执着,还是电影所演绎的补全叩拜的细节,冈仁波齐总能带给世人更深层次的审视:到达不是目的,行走本身才是。
一旦听从内心的声音,坚持就变得顺理成章;
一旦将日复一日的坚持变成习惯,所有的看似不可能就不再困难。
而坚持的意义,并非让自己超越别人,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变得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
![]()
舌尖上的阿里:在细水长流中,把日子过得回味无穷
都说:了解西藏,要从阿里开始,西藏的美食也得看阿里。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不仅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独特的餐饮习俗。
当内地的清晨满溢着“清粥+小菜”带来的清爽适口时,在阿里清晨凌冽的寒风中,弥漫的却是“糌粑与酥油茶”带来的暖意。
而这些给人们带来暖意的食物,正是阿里人应对高原严寒的能量密码。
制作糌(zān)粑的主要食材,正是千百年来藏区人民的生命之源-青稞。
新磨出的,泛着棕褐色光泽的青稞粉,伴入融化的酥油、细碎的奶渣和少许白糖,经过反复揉捏就变成一道口感绵密,既有绿豆糕的清甜,又满含独特奶香的饱腹主食。
搭配糌粑的佐餐饮品,则是号称“茶油联姻产物”的酥油茶。
从牦牛奶提炼出的金黄酥油,与温润醇厚的茶汤在酥油茶桶里邂逅后,捣杵便开始了上下左右数百次的捣动。
之后,一杯咸香四溢的温暖茶饮就生成了。
剩下的茶渣,当地人会继续“变废为宝”:喂马增膘,喂牛催奶……
这些“物尽其用”的举措,彰显的是阿里人民最朴质的生活哲学: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赐。
既然世人从大自然中汲取生的能量,也应该用珍惜和敬畏来回馈这恩赐。
毕竟,阿里是距离天空最近的一片土地。
在这里,高脂高热的牛羊肉是当地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保暖驱寒圣品。
一锅香浓醇厚的牦牛肉汤锅,是寒夜里最动人的烟火。
提前浸泡了一夜的牛骨用文火慢炖3-4小时,当铜锅里乳白的汤面上飘起金黄油花时,汤锅就可以上桌了。
汤锅里的牦牛肉总会很快被打捞一空。
之后,牛肝、牛百叶、牛心、牛舌、肌理分明的现切牛肉,萝卜、土豆、豆腐、白菜等菜品也就陆续登场了。
无论是就着酥油茶吃糌粑,还是一顿丰盛的牦牛肉汤锅,奢华的菜肴从不会出现在阿里人的餐桌上,呈现在你眼前的也只会是朴实无华的美味。
人们可以选择多食、少食或不食,但一定会吃尽上桌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菜肴。
毕竟,在阿里的餐饮习俗里,首菜象征吉祥,末菜代表圆满。
总之,从糌粑的揉捏到酥油茶的捣打,从牦牛肉的文火慢炖到质朴的餐饮习俗,处处都透着阿里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幸福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细水长流中,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回味无穷。
![]()
![]()
正如人们对阿里的经典形容:身体在地狱,心灵在天堂。
西藏的精髓在阿里!
这里的神山辉煌、圣湖纯粹、旷野苍茫、生灵可爱……每一处目光所及都能让人心生敬畏。
而阿里,也会让每一个用双脚亲身丈量过这片辽阔雪域的造访者,收获最深刻的感悟:
原来,人可以用并不多的资源就过得快乐;
原来,让自己痛苦的从来不是物质,而是观念。
说到底:幸福看起来很物质,其实很精神!
人的幸福,全在于心!
就像杨绛先生说过的那句很有名的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我们不再贪求外物,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内心就会越来越安静,精神亦会越来越丰盈。
看来,藏地阿里深谙此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