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作者留影 张旦 摄
立冬时节,山西省临汾市知名摄影师75岁的张路生老师,带着他新出版的摄影手工书“壁上乾坤”。来到临汾市摄影家协会,与大家共勉。同时分享他多年来拍摄山西晋南古建筑的心得体会,愿这本书为宣传当地的文化旅游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希望有心人士进一步对这本书进行推广传播。
![]()
这本书有4k纸大小,一百余页码,铜板纸印刷,图片清晰,字体略大,适合老年人观看,内容讲解详细,并配备有手工绘图,哲理性强,易读易懂,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这本书主要解读了当地最美的壁画。
![]()
他在书中的前言上这么说:"壁画"是在墙壁上绘画的艺术,"壁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壁画"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的"壁画"是附着于传统建筑(石窟、宫殿、寺庙、祠堂、民居等)墙体、梁柱或洞窟壁面的绘画遗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视觉活化石"。"壁画"贯穿中国历史数千年,从秦汉宫室壁画的雄浑、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空灵,到隋唐壁画的恢宏、宋辽金壁画的世俗,再到明清壁画的多元,形成了连续且完整的文化脉络。在伟大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壁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是文化艺术史的重要核心。
![]()
古建筑壁画在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主要可概括为:历史记录功能:壁画对"微观历史"的记录远超文献。例如:元代广胜寺水神庙壁画《祈雨图》《行雨图》,记录了元代民间祈雨仪式的流程(官员、僧侣、民众的分工),而《元史》中仅简略提及"祈雨",未涉细节。
文化传播功能:"壁画是"跨越阶层的"大众教育媒介"。在古代,识字率极低(明清识字率不足10%),壁画成为"全民可读的文化教材";宗教层面,佛教壁画让底层民众理解教义,推动佛教从贵族阶层走向民间;伦理层面,民居、祠堂的"忠孝"题材壁画,让儿童通过观看理解伦理规范,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知识层面,宋代壁画中的"星象图"(如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天文图》)、"医药图"(如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医病图》),传播了天文、医药知识,是古代"科普"的重要形式。
![]()
艺术传承功能:推动绘画技法与风格的代际延续。壁画创作是古代画家的重要实践(许多著名画家如吴道子、阎立本均参与宫廷或寺庙壁画创作),其技法通过"师徒传承""工匠体系"代代延续。例如敦煌壁画的"历代风格演变"(北魏的粗犷、唐代的饱满、宋代的细腻),形成了完整的"敦煌画派",影响了后世河西走廊的民间绘画。山西"晋南壁画群"(永乐宫、广胜寺、青龙寺)的"工笔重彩"技法,通过当地工匠群体传承至明清,成为北方民间绘画的主流风格,甚至影响了年画(如古平阳木版年画)的设色等。
社会凝聚功能:构建社群的"精神认同空间"。古建筑壁画与建筑空间结合,形成了"文化场域",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寺庙壁画,寺庙是乡村的文化中心,壁画(如"观音救苦""关公护法")吸引信徒聚集,通过共同的视觉信仰构建乡村社群的认同;祠堂壁画,宗族祠堂的"祖先图""家训图",让族人在祭祀时感受家族历史,强化血缘纽带;城市会馆壁画,明清商帮的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中的"商帮故事""忠义题材"壁画,增强了异地商人的归属感,推动了商帮文化的形成等。
![]()
在当代古建筑"壁画"仍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价值不仅限于"历史研究",更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艺术的演变,更承载了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核,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认识其地位与作用,本质上是认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特质,从宗教壁画的"神性"到民俗壁画的"人性",从宫廷壁画的"宏大"到民居壁画的"细微",壁画始终以图像的方式,记录着中国人的生活、信仰与追求,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作为一位热爱中华文化与古建筑的摄影爱好者,多年来在拍摄采风中将古建筑、古壁画作为重要的拍摄题材,多次拍摄记录了临汾市及其附近的古建筑古壁画。现在我把这些已经拍摄整理的部分古建筑壁画汇集成册,以期为热爱古壁画的朋友提供一份阅读参考的资料,在中华文化的赓续与传承中贡献一份正能量。
张旦 原创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