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刷手机,越来越体会到算法的“故意安排”了。
出差上飞机前,先是刷到向太聊起儿子向佑,珠光宝气的贵妇人,语气里难得一见的满是疲惫和无奈:“他被我们养废了。”
![]()
图源:网络
我还没来得及唏嘘,飞机起飞了,而等落地到了深圳,上了出租车打开手机,一条关于“水哥”王昱珩的采访跳出来。
公认的天才当了爸爸,家里真是名副其实的知识殿堂,可报道里提到,他十岁的女儿对这些令人艳羡的“精神世界”似乎并不热衷,说到女儿,水哥眼里流出的也净是无奈。
![]()
图源:《众声》截图
看了一次“富豪育儿失败”,马上送来“天才育儿困难”,也许算法想让我们焦虑:
你看,连富豪和天才都搞不定孩子,你又凭什么?
但我想说:正因为他们“什么都有”,才更难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没有”。
而我们,正因为“很多都没有”,反而有机会教会孩子——如何把“没有”,变成“有”的开始。这才是普通人家最朴素、也最强大的教育智慧。
下面是我的思考。
01
“我给不了,所以你不行”
“我可以吃苦,我可以省着点,但我的孩子不行,哪怕我吃点苦,尽量给孩子更好的……”
说实话,没当妈之前,我也是完全不理解这种想法的,自己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买不起名牌又很想要,那就再攒攒钱呗。
但当了妈妈以后,我自己开始懂得“想要给孩子更好的”这种心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身边许多许多的父母,那种由衷的“亏欠感”。
看着别人家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参加海外游学、拥有独立书房和满墙绘本,而我家连报个兴趣班都要再算算。这种对比带来的是一种本能的自责:“我是妈妈/爸爸,我应该给他更好的。”
这是爱的天性。
![]()
图源:影视剧截图
然而爱的天性, 会撞上“成年人的认怂”。
我们想要给孩子更好的,但是更好的东西需要更多钱,而我们自己,却在职场中经历过裁员、降薪、晋升无望;
我们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我们自己看到了学历的差距、资源的不均、阶层的壁垒,渐渐接受了一个现实:有些门,我们这辈子都敲不开。
我们特别爱孩子,什么都想给“最好的”,但我们自己又“认怂了”,想给的真给不了。
这两者相互撕扯,哪个都放不下,就会在我们心里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会凭空消失,它会固化成“我不行”,会悄悄渗入亲子关系,变成一句无声的判定:“我这个当父母的不行,我们这样的人努力没用”
可事实呢?富豪向太又如何,天才水哥又怎样,看看这是世界,不论是谁,也有一大堆的“我不行“。
![]()
图源:影视剧截图
02
坦然接受我不行
是的,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一生都经历了很多“我不行”。
“我不行”被坦然地接受,就不会向下传递。
想要坦然接受,就要停止撕扯:
我想给孩子最好的,这是爱和美好的愿望,实现不了,是因为“我不行”,那不行就不行,我坦然接受,不行我也一样爱,我就是最好的父母了。
我不用给孩子最好的,因为“我本来就不行”,既然我不行,那也就不用提供一切,让孩子自己去努力,他能努力得到多少,那是他的本事。
![]()
图源:影视剧截图
看,以上两种逻辑,就是“坦然接受”,如果我们非要“想给,又恨自己给不了”就会产生无力感,并且时时处处,明里暗里把这种无力感传递给孩子,总用“反正最后不行”的背景噪音去干扰孩子。
可如果我们有了“想给已经是很好的愿望了,我给不了,但你可以自己努力”这份坦然,那孩子从我们身上继承的,就不是无力感,而是坦诚、豁达、直面人生、充满希望。
对孩子来说,失败就是“我想要,就去试了,不行,可以放弃,如果还是很想要,那就再去试、一直试,没有什么大不了”。
![]()
图源:影视剧截图
我们如果把“我不行”当成亏欠,那对我们来说,孩子的失败就是“不可改变的遗传和继承”,因为父母不行,孩子就不行。
我们愿意孩子被约束在“你的父母给不了你一切,所以你不行”之中么?
如果不愿意,就别老觉得我对孩子都是“亏欠”。
03
多做一步,把“劣势”变成“优势”
我们总在说“给不了”,但其实,“给不了”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把“给不了”当成了终点。
向太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水哥的女儿一睁眼就是满屋藏书、父亲手把手教她观察世界。他们拥有的,是我们连踮起脚尖都未必能碰到的东西。
可恰恰因为“要什么有什么”,他们的孩子反而少了一种最珍贵的能力:如何在“没有”的状态下,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
图源:影视剧截图
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面对“没有”:没有昂贵的兴趣班、没有海外游学、没有专属书房、甚至有时候连一套新文具都要等打折。这些“没有”,如果只被看作匮乏和遗憾,那它确实是一种劣势。
但如果换个视角呢?
“没有”其实是提问的起点。孩子想要,家里没有,如果我们回应的是愧疚,那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想要的东西,注定得不到。”
但如果我们回应的是探索:“这个听起来真不错!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或者,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比如你存点零花钱,妈妈再补贴一点,咱们慢慢攒?”
你看,问题就从“我得不到”变成了“我怎么得到”。它让孩子明白:世界不会自动满足我,但我可以主动靠近我想要的。
![]()
图源:影视剧截图
接下来,我们的角色,就是陪孩子一起,把那个模糊的“想要”,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现在有什么?” “还需要什么?” “第一步能做什么?”
——不是替他做,而是陪他想。
他决定用零花钱攒三个月买一本绝版书,我们就一起记账; 他想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却不敢报名,我们就在家模拟练习; 他因为没选上合唱团难过,我们就聊聊“下次怎么准备更充分”。
说真的,哪个父母看自己的孩子不是带着“亲爹妈滤镜”,我们天然就愿意相信他、欣赏他、为他的一点点努力而感动,尤其是孩子为一个小目标认真起来,哪怕只是走出一步,我们一定都忍不住想夸:“哇,你在努力了,你进步了!”
——这种看见与肯定,不只是给孩子力量,也在悄悄治愈我们自己。
![]()
图源:自己的
我们陪着孩子前进,就会看到,孩子每往前迈一小步,都会收到那一步的“回报”:
他学会了规划,眼神里多了笃定;他鼓起勇气开口,声音里就有了底气;他经历失败后还能再试一次,心里长出了韧性。
这些微小却真实的进步,像一束束光,照进我们作为父母原本被焦虑和自责笼罩的内心。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切,我们陪着孩子去“努力得到”,还能温柔的反哺我们自己。
做成一件事的“流程”,其实对3岁的孩子,13岁的少年和30/40岁的我们自己,都是一样的,都是把想要拆成小步小步,然后一点点前进,并且为自己每前进一点而庆祝,然后继续向前。
![]()
图源:影视剧截图
孩子能行,我们当然也能行;我们自己能行,我们的孩子当然也能行。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给全”,而是点燃星星之火,相互照亮。
大J叨叨叨
上海突然降温了,大家都注意保暖啊,尤其最近生病的人都挺多的。昨晚好物社开团了老朋友壳幼,需要羊毛打底的、羊毛外套的可以去选选,大人小孩都有的。秋冬季穿羊毛内搭还是很舒服,部分产品库存昨晚就没了,需要的抓紧去选选
搜索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