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海昏侯墓新出土全本《诗经》!于是文科生的天塌了又塌!吗?

0
分享至

断更了两千多的《诗经》突然更新了!

前两天,考古团队又在海昏侯刘贺墓中发现了全本的《诗经》。继此前出土《论语》古本后,现如今《诗经》的体量也再一次被扩充了!



于是网友们就调侃说:“嬴政焚书没烧干净,语文课本正在长出血肉”“文科生的背诵清单又拉长半米”……

这边正调侃呢,那边就有人提醒说:文科生前途堪忧啊!要知道,今年,河南的文科生,985录取率只有0.4%!而最近几年,文科专业被大量撤销,2025年:陕西高校撤销71个专业中90%为文科……

于是,词条“文科生的天真的是塌了又塌”就登上了热搜。









说实话,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我并不认为文科生的那个天是塌了的,我认为文科生的那个天,也就是文科的底蕴和知识背景不是更加广阔了吗?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这次发现难道不是一次进步吗?

但后来我一想就发现,是,文科的大脚确实是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但这只大脚正好踩中了现如今文科用以往的既有知识为文科生搭建起来的应试和选拔机制的小窝棚啊!

而对于在这个小窝棚里的广大文科生来讲,知识库的每一次更新,都意味着对这个小窝棚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就在文化更新这宏大的叙事旁边,是无数蜷缩在“应试小窝棚”里的文科生,他们抬起头,看到的不是文明的霞光,而是一只迎面踩来的、名为“知识更新”的巨大脚掌。













所以表面上,“背诵清单又拉长半米”,大家好像是在对考试难度的增加而进行吐槽,其实本质上,这种吐槽是对这种小窝棚里的文科学科价值争议、社会认知偏差与就业压力交织的复杂现状的无力感。大家吐槽的其实是:对“投入-产出”失衡的恐惧、对学科价值信心的动摇、对固化命运的绝望……

因为,第一,在“985录取率仅0.4%”的河南,文科生付出的艰辛与可能得到的回报,形成了令人绝望的对比。每多一个知识点,都意味着竞争的血腥程度又加了一分。

第二,当社会用“撤销专业”“就业率低”来不断否定文科时,文科生自己也会怀疑,我为之呕心沥血的这一切,究竟价值几何?这份不断扩大的知识清单,是让我更有力量,还是仅仅在增加我无谓的负重?

第三,那个“小窝棚”看似是一条向上的通道,但它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能有极少数人钻出去。绝大多数人,在耗尽心力后,发现窝棚之外,社会并没有为他们准备好一个体面的位置。

所以,这场讨论的核心,根本不是文明进步该不该庆祝,而是我们为何把一场本该属于全人类的文明盛筵,变成了一部分人头顶的生存危机?问题的症结,不在那只向前迈步的“大脚”,而在那个一踩就塌的“窝棚”。



这个“窝棚”是什么?

它是一个由标准答案、考点范围、重点划分、答题模板搭建起来的脆弱结构。它存在的唯一目的,不是为了承载思想,而是为了完成筛选。在这个窝棚里,知识不是被用来理解和运用的,而是被切割、打包、量化,成为选拔竞赛中的筹码。《诗经》从三百篇到可能更多篇,在考古学家眼中是文明的拼图更完整了;但在“窝棚”里的文科生眼中,这意味着考纲可能变动,重点需要重新梳理,脑子里那个为应试而建立的、精密而脆弱的知识档案库,面临着重构甚至崩塌的风险。

于是,一场本应激荡人心的文化发现,在畸形的教育生态下,异化成了一场关于“内卷”加剧的恐怖预告。

于是,“文科无用论”开始甚嚣尘上!

河南0.4%的985文科录取率,高校撤销文科专业的浪潮,似乎都在为这种论调提供注脚。

但我想说的是:文科绝对是有用的!只不过,我们当下这套文科教育体系,已经严重背离了文科的本质,已经变得“异化”了。



真正的文科精神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是共情与理解,是清晰有力的表达,是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它培养的是一种“无法被AI替代的智慧”——洞察人性、辨析是非、连接古今、构想未来。

但看看我们的文科教育现场:

有多少人选择文科,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自己喜欢文科,而更多的孩子选择文科其实只是因为,相对于理科来讲,文科看上去好像简单一点。

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文科教育已经被简化成了一具具只需要背诵、默写的“知识尸体”了,知识不再是活生生的、可被思考和对话的思想载体了!所以很多人会说,物理化学你让我学不懂那是真不懂啊!你要不会那真是一分都没有啊!但文科的那些知识点我只要稍微用点功去背去记好像就能拿到分。



但问题是,文科的灵魂是在于“批判”和“思考”啊,这是一种审视、质疑、辨析、重构的思维习惯。然而,我们的文科教育,从中学到大学,我们却是在做一种“去批判化”的过程。

比如,历史课,在标准答案里,历史不再是充满偶然、争议与多重解释的宏大叙事,而是被简化为一条“必然规律”的线性发展图。学生需要记住的不是历史复杂性的启迪,而是年代、事件、意义(三点)的标准答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非黑即白,任何基于具体情境的复杂性分析,在考试中都是危险的。



比如说,语文课,本来一篇意蕴十足的文章,却被肢解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的标准化零件。文学课成了中心思想与修辞手法的机械拆解。更荒诞的是,所有理解都必须向“标准答案”看齐。“作者本人来做题都可能不及格”的调侃,道出的正是文本阐释权被绝对垄断的荒诞现实。

比如说,其它一些课程当中,其实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和公民素养的,但很大程度上这些课却沦为了教条的记忆和相关文件的复读。论述简答题更多看的是你答案里对于已知知识点的堆砌和对别人观点的模仿。我们似乎并不鼓励学生去追问“正义的本质是什么?”“权力的边界在哪里?”,而是要求他们精准无误地复述规定好的那些表述。

于是,文科这些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移动硬盘。



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并不是“两脚书橱”,而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我们的文科教育,恰恰在这最关键的能力培养上交了白卷。

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一个文科生,毕业之后他应该具备某种清晰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数据素养与跨界学习能力……

但现状是: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他可能会熟读屈原的《离骚》,却写不好一份打动人的项目计划书;他可能精通《史记》,却做不出一份逻辑清晰的竞品分析报告。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兴起的这个年代,很多人就说,以前可能需要一个知识储备很足的人才能做的事,现在一个AI就能搞定了!

但这真的是文科生自己的问题吗?并不是!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与现实的评价体系全面偏离的必然结果。



当文科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一个丰富、独立、会思辨、有担当的人”窄化为“在选拔中获取更高分数”时,文科生的价值地基就一定会被动摇的。

也就是说,我们陈旧的文科培养体系已经无法培养出适应这个时代并且在这个时代具有竞争力的文科生了!

回到开头,当时我在看到“文科生的天塌了又塌”的这个热搜词条的时候,我慢慢翻看着大家的自嘲和调侃,翻着翻着我渐渐从原来看段子的心态就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无奈和悲凉。这种悲凉不是我们要背的《诗经》变多了,而是我们对待《诗经》的方式,几千年来竟然毫无进步啊。

文科不是“无用”,而是我们的教育用错了方式。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把文科从背诵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让文科教育至少可以做到让文科生走出校园那个小窝棚之后能具有链接社会的能力。



而这种改变当然会很难,可能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的:

首先,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上,我们需要打破“标准答案”的绝对束缚。

比如,我们的历史课的考核是不是可以不只有闭卷考试,而应该应纳入历史论文、专题调研、情景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基于史料进行独立分析;语文课是不是可以弱化标准化答题,增加文本解读、创意写作、口头表达的权重,允许多元解读的存在;思政课是不是可以引入社会调查、公益实践等评价维度,考察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担当……这样的改变或许很难,但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是可以引导学生从“背诵知识”转向“运用知识”,从“服从标准答案”转向“形成独立见解”的啊。

比如,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可不可以打破文理之间的壁垒,构建“通识+专业+交叉”的课程体系呢?比如说,现如今人工智能这么火,那可不可以把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融入到我们的文科教育当中呢?记住,不是简单的名词的提及,而是实实在在的融入,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去参与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然,文科生的价值实现,不仅需要评价和课程上的转变,更需要社会认知的转变。而这又离不开我们大学课程的探索和设置新专业,而不是一味地裁撤旧专业,也需要我们的企业和用人单位重新发现人文素养的长期价值……

而作为文科生本身,大家自己也不要做那个只会诅咒大脚踩塌了窝棚的人,要去努力做一个能够在更广阔道路上奔跑的人才对。我们要主动拥抱跨学科学习,打破知识壁垒,通过跨界学习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文科大有可为,虽然现状的改变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文科生朋友们,你们一定也要先去自己尝试走出那个山洞,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新知识成为你自我体系上的枝叶,而不是砸向你的陨石。要时时刻刻明白,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逻辑表达和深度学习能力,这些才是你应对万变的“铁饭碗”。

推荐书籍:《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惠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勇辉被查!8天前被突然免职

惠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勇辉被查!8天前被突然免职

南方都市报
2025-11-20 14:32:10
性学专家李银河说:你若50岁左右,人生余额已不多。不出意外…

性学专家李银河说:你若50岁左右,人生余额已不多。不出意外…

豁达宇宙
2025-10-22 18:31:20
电池不变续航升级821公里,Model Y含金量还在提高

电池不变续航升级821公里,Model Y含金量还在提高

邱小铖
2025-11-18 17:43:19
俄媒:俄试飞员博格丹透露,苏-75战机将于2026年初首飞

俄媒:俄试飞员博格丹透露,苏-75战机将于2026年初首飞

环球网资讯
2025-11-19 14:32:21
部门裁员50人匿名互投,我投自己想拿钱走人,结果另外49票都是我

部门裁员50人匿名互投,我投自己想拿钱走人,结果另外49票都是我

二十一号故事铺
2025-11-17 18:00:09
台上玄彬孙艺珍深情表白,台下宋慧乔看红眼?明星表情耐人寻味

台上玄彬孙艺珍深情表白,台下宋慧乔看红眼?明星表情耐人寻味

安宁007
2025-11-20 01:14:29
不管卤什么肉,只要放3克它,卤肉出锅十里飘香,肥而不腻

不管卤什么肉,只要放3克它,卤肉出锅十里飘香,肥而不腻

美食格物
2025-11-18 20:35:19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App打死都不适配鸿蒙系统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App打死都不适配鸿蒙系统了!

大白聊IT
2025-11-18 17:18:04
青龙奖红毯韩星集体翻车!孙艺珍面相变了,玄彬气色差发际线堪忧

青龙奖红毯韩星集体翻车!孙艺珍面相变了,玄彬气色差发际线堪忧

萌神木木
2025-11-19 19:59:26
王思聪成功和懒懒分手,回国的懒懒被曝变卖奢侈品,网友吐槽太贵

王思聪成功和懒懒分手,回国的懒懒被曝变卖奢侈品,网友吐槽太贵

娱乐团长
2025-11-16 15:45:42
前TVB过气一姐北上夜场开工,唱到露膊近距离可摸手仔

前TVB过气一姐北上夜场开工,唱到露膊近距离可摸手仔

粤睇先生
2025-11-18 00:53:15
美国9月非农大超预期、失业率微升 市场对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有所降温

美国9月非农大超预期、失业率微升 市场对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有所降温

智通财经
2025-11-20 22:24:30
德克萨斯州将“穆兄会”列为恐怖组织,打响美国自救的第一枪

德克萨斯州将“穆兄会”列为恐怖组织,打响美国自救的第一枪

南文视界
2025-11-20 08:05:13
女子4X100米接力,湖北队夺金

女子4X100米接力,湖北队夺金

体坛周报
2025-11-20 20:29:16
狗主人赵某晖照片遭曝光:家住三层小洋房,不是差钱的人没法调解

狗主人赵某晖照片遭曝光:家住三层小洋房,不是差钱的人没法调解

汉史趣闻
2025-11-17 22:02:58
场均22+7+4!队史最强新秀!联盟最烂球队终于迎来救世主

场均22+7+4!队史最强新秀!联盟最烂球队终于迎来救世主

阿浪的篮球故事
2025-11-20 16:53:17
教育部:2026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70万人

教育部:2026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70万人

界面新闻
2025-11-20 15:01:46
憋屈的国宝:用七千斤名玉打造,被当腌菜缸,装了300年咸菜

憋屈的国宝:用七千斤名玉打造,被当腌菜缸,装了300年咸菜

鹤羽说个事
2025-11-13 10:49:43
【扫“苗”】插裤兜,非常罕见的送别动作!日方接受吗?

【扫“苗”】插裤兜,非常罕见的送别动作!日方接受吗?

新民周刊
2025-11-19 09:26:23
为什么说台海战争爆发,日本的介入比美国支持台湾还要可怕?

为什么说台海战争爆发,日本的介入比美国支持台湾还要可怕?

细语
2025-11-17 10:23:19
2025-11-20 22:51:00
宋翔宇的小宇宙 incentive-icons
宋翔宇的小宇宙
教育的灵魂是启蒙,而不是驯服。这里是思考的开端,而不是知识的终点。
118文章数 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专家:高市言论或跟军事部署挂钩 中方要有应对政策

头条要闻

专家:高市言论或跟军事部署挂钩 中方要有应对政策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的每一任都是大美女

财经要闻

揭秘三体公司原CEO许垚投毒杀人案始末

科技要闻

马云发话了:冲第一

汽车要闻

AI驱动内容营销新纪元 2026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揭晓

态度原创

房产
家居
旅游
数码
手机

房产要闻

超95亿!三亚巨量资产,突然甩出!

家居要闻

黑白极简 慵懒通透空间

旅游要闻

灵隐寺都免门票了,杭州的其它“佛门净地”还在等什么?

数码要闻

M5 Apple Vision Pro将于11月28日在韩国和台湾上市

手机要闻

智能戒指专利战打响,Oura起诉三星Galaxy Ring侵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