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不针对所有的日料店和高端日料店,仅客观描述行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日料店,在中国颇受欢迎的外国餐饮,无论一线都市的核心商圈,还是三四线小城的街角巷陌,总能见到挂着暖帘、装修精致的日料门店 —— 原木桌椅配着柔和暖光,墙上贴着浮世绘海报,有的还摆着樱花摆件,氛围感拉满。
![]()
但这些日料店的质量却天差地别:高端店主打 “omakase”,需要提前预定,人均上千起步;而街边的平价日料,人均 50-80 元就能吃饱,寿司、拉面、小前菜一应俱全,性价比看似超高。年轻人打卡晒圈、上班族午餐果腹、家庭聚餐图新鲜,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在日料店找到选择。可很少有人知道,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日料店,背后藏着同一个颠覆认知的“骗局”。
![]()
举一个去日料店吃饭的例子
先来点小前菜,平价日料店常见的芥末章鱼,一般一盘售价20-40元,而这种芥末章鱼一盒的价格(可分成三盘),在网络上批发大约10-20元。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中华海藻、麻辣蛤蜊、味付海螺这些小前菜上,利润5-10倍很正常。
![]()
然后你可以点一些“高端”的,比如樱桃鹅肝,清酒鹅肝、鮟鱇鱼肝之类的,按粒给你上,如此精美的食材,一粒收你十几元不算过分吧?实际上这东西都是按斤买的,一粒也就两三块钱。
![]()
主菜来点刺身,比如三文鱼、北极贝、南美虾、甜虾啥的,一大盘七八十元,你想都不用想,全是 “冰鲜” 冷冻半成品,价格嘛可以自己研究,反正比菜市场买的大虾、活鱼也差不了太多。
最后来点主食,日式拉面,那白白的浓汤,就是海克斯科技兑水;蒲烧鳗鱼饭,做好的成品,加热就行,买5斤也就日式蒲烧鳗鱼也就一百多,还送拌饭海苔。味噌汤:木鱼精 + 出汁粉冲水,加点预制蛤蜊肉,成本3元不能再多了。日本纳豆?日本本土都得来中国山东进口。
![]()
还有什么蟹宝、叉烧、溏心蛋、天妇罗大虾、吉列猪扒等等,你要什么工厂就能给你做什么,买什么网络上都能批发,味道还都不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半成品日料”?
成本、效率、标准化与供应链的成熟。预制菜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面向餐饮B端的预制菜市场占比很高,企业、连锁店靠它降低人工、稳定口味、提高翻台率。
![]()
厂商为了满足连锁和外卖的需求,把许多“看似手作”的日式小菜、酱料、烤物做成标准化产品,餐厅只需简单加热、切片或拼盘就能上桌——这对利润和运营难题来说非常“友好”。所以你看到的“上菜快”很可能不是厨师的神速手法,而是冷链和微波/烤箱的配合。
如何辨别不用预制菜的日料店?
如果你愿意为“正宗日料”买单,就要准备付出比平价店更高的人均消费,因为人工与食材成本真的不一样。
若一道所谓“手切刺身”上桌快到令人怀疑,且分量与厚薄高度统一,很可能是半成品切好、冷冻回温后直接摆盘。
高端或专门店会把制作过程、食材展示(如活鳗鱼水缸、现切台)放在显眼处,可视化越强,越值得信任。真正的寿司店或刺身专门店通常会有师傅现场手握寿司、寿司台前的“工夫”能看出门道。
![]()
如果去不同店吃“中华海藻”、“麻辣蛤蜊”或“味付海螺”味道几乎一样,说明同一厂家的配方包在不同店重复上桌。
为什么要扒日料店的底?因为日料店预制菜使用率太高了,远高于中餐,开一家“日料店”比开沙县还简单:租个店面,摆个假樱花树,再进几箱网购货,就能溢价赚钱了。
当然别一棍子打死“预制菜”,预制化、半成品并非天然的“坏东西”——它是供应链与工业化生产的结果,可以带来更低成本、更快的服务和更稳定的口味。
揭露这些,肯定得罪餐饮老板——但不揭露更得罪的是消费者钱包!日料本该是“匠人精神”的代名词,如今却沦为预制菜的重灾区,所以,我们不是要日料消失,而是要它别骗人。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