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季晓莉
亚马逊雨林边缘的贝伦市,全球194个国家和组织的约5万名代表在这里就减排、能源转型和气候融资等关键议题展开艰难谈判。一场关乎地球未来的博弈正在上演——大国角力、承诺兑现、资金缺口,构成了COP30气候谈判的复杂底色。
牛津大学最新发布的《气候政策监测报告》揭示,尽管全球气候政策在加强,但美国却逆势而行,更是30年来首次未派高级别代表参加气候谈判。减排责任分配仍是焦点,已有113个国家提交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涵盖全球69%的排放量,但预计到2035年仅能减排12%,远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目标。气候资金缺口成为南北矛盾核心,发达国家到2035年每年筹集1.3万亿美元气候资金的目标,在美国缺席和欧盟犹豫的背景下前景黯淡。领导权竞争呈现新态势,牛津报告指出“气候政策的引擎已转移到新兴经济体”,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在碳排放披露等领域的平均雄心已超过欧洲和北美。
从巴库到贝伦,1.3万亿美元路线图报告提出了5项资源动员优先方向,包括充实多边气候基金、加强对污染活动征税的国际合作、将主权债务转化为气候投资等。然而,发达国家缺乏有力承诺,使这一目标前景堪忧。巴西总统卢拉批评世界大国今年将军费开支提高不少,却迟迟不履行气候义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警告,适应资金必须在2035年前增长12倍,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需求。而现有融资体系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碎片化、不对称,尚未体现应有的公平和效率”。
截至2025年11月,全球已有37个国家批准了200多项新气候法规,75%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即使在这种分裂的格局中,全球行动方向仍然明确:聚焦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引入或扩大碳交易市场,在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纳入更严格的监管框架。
“我们并未倒退,而是在多边主义的引领下继续前行。”COP30大会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11月17日表示,当下全球节能减排的压力体现在不同维度:一方面要遏制现有排放,另一方面还需以可再生能源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是的,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我们不会被某个国家拖回过时的发展模式。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将不再依赖单一国家的领导,而是取决于所有国家的共同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