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专家简介: 苗毅:南京明基医院荣誉院长、胰腺病医院院长、胰腺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际知名胰腺外科专家,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ISGPS成员。致力于胰腺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胰腺肿瘤、急慢性胰腺炎等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累计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其他胰腺手术近万台,手术数量与质量处于领先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胰腺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副组长、美国外科医师学院会员、英格兰皇家外科医师学院会员。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比利时皇家放射学会“杰出科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总是觉得胃不舒服,没想到已经到了胰腺癌晚期。”今年57岁的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平素身体健康的他,竟被确诊胰腺癌,且已到了中晚期。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胰腺癌日”,本期名家访谈,记者专访了南京明基医院荣誉院长、胰腺病医院院长苗毅教授。他表示,胰腺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仅靠一个专业一种单独的手段很难明显地提高它的治疗效果,“实时、床边、全覆盖”的MDT诊疗模式将为胰腺癌诊疗带来新“活力”。
一套“组合拳”,打破晚期胰腺癌患者半年“魔咒”
去年10月,安徽的王先生觉得“胃不舒服”,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炎”,便遵医嘱服用相应治疗药物。但几天以后,疼痛反而加剧。再次就诊行CT检查显示“胰腺占位”,并伴有肝转移。一纸突如其来的“判决书”,让这个家庭陷入了黑暗。
“医生说是胰腺癌,当时我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器官,我就偷偷问医生我丈夫还能活多久,医生说一般也就半年左右。”王先生的妻子周女士坦言,那一刻内心的绝望感永生难忘。随后,一家人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赴宁求医之路,几经周折,终于在南京明基医院胰腺病医院找到了苗毅教授。
“我知道癌症已经转移了,等于没有了手术机会。”这是周女士内心最深的恐惧。然而,苗毅教授给出的并非她预想中的“判决”,而是一套科学、精细的组合“作战方案”:以化疗为基础,联合免疫治疗,并根据他的耐受情况动态调整。令人惊喜的是,王先生对初期化疗反应良好,连续16次化疗都未出现耐药性。复查CT可见肿瘤较前缩小。
“现在各项指标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周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在老家医院做常规复查时,当地的医生看到他都很惊讶。“我们选对了医生,除了治疗之外,也给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心理上的支持。”虽然目前王先生仍在治疗中,但周女士的语气却信心十足。
人工智能或成为胰腺专病诊断“超级助手”
胰腺癌并不像其他肿瘤一样,在早期时候身体会有一定的预警,反而它会非常“低调”,而且因其位置隐匿,往往还会与其他消化道症状相混淆,极易出现漏诊、误诊。
苗毅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胰腺癌发病率逐年提高,未来,胰腺癌可能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
目前胰腺癌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放疗为辅,结合介入、靶向、免疫、中医药等其他治疗措施的综合治疗。“胰腺癌手术是外科最复杂的高难度腹部手术之一,但即便这样,手术治疗我们可以说已经做到极致了,仍然需要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苗毅教授介绍,一个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变成浸润性癌,平均大概需要13年,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胰腺癌的患者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癌前期的病变,因此,越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越好,比如直径小于1cm的微小肿瘤,手术切除率可超过90%,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达70%—100%。
“前不久刚在葡萄牙里斯本参加了香帕里梦德世界胰腺癌大会,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会议最主要的主场从临床变成了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包括人工智能用于胰腺癌基因的分析、影像学的分析、病理的判读等等,为提高胰腺癌的早期检出率、正确率带来突破。”苗毅教授介绍,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它能成为我们胰腺专科医生的“超级助手”,来为更多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机。“此外,针对胰腺癌的mRNA疫苗在美国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当然,它的效果还有待观察,但这也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体化诊疗新模式,决策与执行“零时差”
以多学科协作(MDT)应对胰腺疾病的复杂性,已成为胰腺诊疗的必然路径,更是提升疗效的根本前提。基于这一深刻认知,今年5月12日,南京明基医院胰腺病医院正式揭牌,这是在医院胰腺中心基础上发展成立的胰腺疾病现代化专科医院,旨在探索开启一场从根本上重构诊疗流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变革。
“首先,我们的MDT与传统‘定点开会’的会诊有本质区别,是‘实时、床边、全覆盖’的,每天早晨医护人员的交班就是一个MDT的过程。”苗毅教授介绍说,患者在病床上就能接受来自外科、内科、内镜、化疗、影像、营养、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评估与治疗,专科医生无缝接棒,治疗指令可立即执行。
而更重要的是,它覆盖了所有的患者。“每一个患者,每天24小时,每个礼拜7天,都在享受这样的MDT,患者可以随时与医生沟通。这种全天候、全覆盖的团队守护,确保了医疗资源的公平可及与治疗方案的连贯一致。”苗毅教授强调说,决策与执行“零时差”,避免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等待,重复就诊流程;医生团队也可以完整追踪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从而能更精准地把控病情,动态调整治疗策略。从而尽可能实现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通讯员 李娜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