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作家没有同义词。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准确的词能表达某种意思,作家的职责就是找到它。”
最近在写小说,深有同感。
下面以我写小说过程中的具体例子,说明不同的词语组合有不同的韵味,以及如何用摄像机的视角评判句子是否恰当。
版一:
城南宫殿星罗棋布,只见中央位置,有一座宫殿透出微光,映出一道人影,仰着头,望着天,站在门前。
版二:
城南宫殿星罗棋布,只见中央位置,有一座宫殿透出微光,映出门前一道人影,仰着头,望着天。
版三:
城南宫殿星罗棋布,只见中央位置,有一座宫殿透出微光,映出门前一道人影,正仰着头,望着天。
上述三版哪个更好呢?
让我们以读者的眼光,以摄像头的运镜技巧,仔细琢磨下。
版一:
城南宫殿星罗棋布,只见中央位置,有一座宫殿透出微光,映出一道人影,仰着头,望着天,站在门前。
![]()
AI根据版一描述AI生成的图片
版一采用“人影-仰头-望天-站立”的连续动作描写,它的描述顺序是:光 → 映出人影 → 然后连续描述人影的动作“仰着头,望着天” → 最后才补充位置“站在门前”。
站在门前”这个位置信息被放在了最后,像是一个事后补充。这打断了前面“仰头望天”这个动作的连贯性和意境。读者的注意力流程是:看到人影→他在望天→哦,他还站在门前。
这稍微显得有些累赘和打断。
版二:
城南宫殿星罗棋布,只见中央位置,有一座宫殿透出微光,映出门前一道人影,仰着头,望着天。
![]()
AI根据版二描述AI生成的图片
相比版一,把站立门前放在了前面。
版二则先确立“映出人影”的存在感再描述姿态。描述顺序是:光 → 直接定位“映出门前一道人影” → 然后聚焦于人影的姿态“仰着头,望着天”。这种语序调整让画面更有层次和余韵。
因为这
符合认知逻辑:我们通常是先看到一个整体(门前有个人影),然后再注意到他的具体姿态(他在仰望天空)。第二句完美复刻了这个过程。
意境更集中:将人物的位置(门前)和存在(人影)一次性交代清楚后,后面“仰着头,望着天”就成为一个非常纯粹、不受干扰的意境描写。读者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引向这个充满故事感的动作上,余韵悠长。
语言更凝练:虽然只差几个字,但第二句的结构更紧凑,避免了第一句结尾处“站在门前”的冗余感。
使用摄像头的视角分析:
- 版一像是:“镜头给到微光,光里出现一个人,特写他在看天,然后镜头拉远一点,哦,他站在门口。”
- 版二像是:“镜头给到微光,光映出了门口的那个人,然后镜头推近,特写他仰望星空的侧脸和眼神。”
显然第二句更好。第一句倒是像是小视频的舞蹈运镜,前后来回摇动。
版三:
城南宫殿星罗棋布,只见中央位置,有一座宫殿透出微光,映出门前一道人影,正仰着头,望着天。
![]()
根据版三描述AI生成的图片
相比版二,多了个正字。
这句和版二都很精妙,有些细微的差别。
版二没有“正”字,这更像是一种状态描写。它描述的是这个人影一个持续的姿态。是一个客观的场景描写,状态是持续存在的,带有一种文学性的、超越特定时刻的意味,像是摄像头忠实的扫描记录下来。
而版三加了“正”字,这是一个时间副词,它巧妙地引入了“进行时”的概念。它让读者感觉仿佛是在那个瞬间捕捉到了这个动作。
好像镜头突然聚焦,捕捉到了动作发生的瞬间,这增强了画面的即时性和动态感,仿佛我们刚好在那一刻,看到了他“正在”仰望。这拉近了读者与场景的距离,代入感更强。
类比正在吃饭,正在避雨。
使用摄像头的视角分析:
- 版二像是:“镜头给到那个人,一直在抬头望天,客观忠实在记录。”
- 版三像是:“镜头给到那个人,突然聚焦到他抬头的动作,更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他正在看什么?”“他此刻在想什么?”。它为画面注入了一丝悬念和动感,更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