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闻悦朗读音频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朋友:
她们向你诉苦,但你说什么她们都听不进去,油盐不进。
她们还会说“你过的那么幸福,哪里能感同身受我的苦楚!”
我有个朋友小云,就是这样的人。
我见证了她几段失败的亲密关系,现在她在婚姻里多年,依然常常会和我抱怨哭诉老公是如何亏欠她。
我从开始对她的心疼着急到后来感到了些许厌烦。
因为她从来听不见我的话语,只是自顾自的沉浸在自己的悲痛里。
彷佛是一种痛苦的享乐,疼但是她又特别喜欢这样的重复。
我有一次忍不住问她:为何你总能这样理直气壮的咒骂怪罪你老公呢?
因为在我看来她老公并非那般十恶不赦,甚至对她百般忍让照顾。
她顿时更加理直气壮地回我:
“因为我是痛苦的那方啊!你没看见我付出了多少?!他就是欠我的!他本就应该对我好!”
我看着她理直气壮的模样,虽然气势汹汹的,但感觉到她内在是虚弱的。
这份“你们都不懂我”的特殊感,以及“大家都亏欠她”的这份匮乏感,细细想来,真的是隐藏着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
在小云的世界里,老公不懂她的痛,闺蜜也不懂她的痛。
没有人懂她的痛,自然也没有人是真的爱她的。
但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在亲密关系里疼痛绝望了。
她总是一次次验证了自己是不被爱的。
就好像这早就是一件确定的事,不过是等着男人们“原形毕露”罢了。
![]()
小云的老公曾和我说起过,他不知道如何真正走进她的心里。
他反复听着小云哭诉童年的那些疼痛的回忆,父母不断争吵给她带来的惶惶不安,小小的她无人依靠,常常缩在屋里听着父亲的暴怒吼叫,母亲的哭泣声,独自害怕孤独着。
他也心疼小云,开始总是尽全力地安抚她,在生活中更用心地关怀照顾她。
但好像不管他做什么说什么俩人之间都隔着一层膜,他始终渗透不进小云的内心深处。
而且,小云还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关注,又一次次用指责和失望控诉老公给的不够,一次次咒骂老公根本不爱自己。
![]()
——“呵呵,结婚这些年来,我为你做了多少?
如果不是我牺牲了自己本可以上升的事业,你能有那么多精力去拼搏自己的事业?
你父母那么不会做人做事,我包容了多少?!
你现在什么都好了,就开始觉得我烦了!忘恩负义的渣男!”
——“我真的非常受不了你这种腔调!每次你都这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在我们的关系里,你总是主动的先拿出你最好的给予我,用你最好的一面吸引我。
然后又等着日后某一天能站在制高点上来压制控诉我!强行把我摁在忘恩负义的位置上!
像这样的对话,他们一再重复着,以至于他日渐感到疲累,乏味,直至想逃。
小云就像把自己罩在某个罩子里,将自己置于孤独、孤立、痛苦的内在世界中。
她不愿走出去,别人也无法走进来。
![]()
为什么有些痛苦的人想着远离痛苦,却发现,痛苦始终在重复?
他们无法离开痛苦,也许因为他们潜意识深处根本没有真的想要离开。
他们其实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维持着痛苦的运转。
![]()
就像小云在关系中陷入了不被爱→痛苦→抓取→痛苦→不被爱的死循环中。
早年不被爱的缺失,导致她一直渴望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补偿。
于是对老公就有了过高的期待和过度的索取,她老公也会逐渐在这样不平衡的关系中失去耐心和信心,只剩下疲惫和想逃。
这样的两个人,很难有真正的连接,最终就会让小云如愿以偿的“梦想成真”,再次感受到自己是不被爱的。
在这样的痛苦循环中的人,是如何秉持着这种痛苦的特殊性与不被理解,扎疼了自己又割伤了别人的?
1、因为我认为你不懂我的痛,所以我看不见你的爱与呵护;
在小云心里,当老公看不见她真正的需要,那么无论他给了多少做了多少,都不是她最想要的。
只要不是她最想要的那种爱,那就都不叫爱。
但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她又无法清楚和和老公表达出来。
她的心理成熟度还未到达独立的成年人,所以她还期待自己的需要,对方可以“不言自明”。
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要知道我要什么,你就应该完美的贴合我。但这样的要求,又能有谁满足的了?
![]()
2、因为我是痛的那个人,所以你理应照顾我,对我更好;
小云只能看见自己的痛苦,她认为自己所有的苦难和内心的缺失都应该被看见和偿还。
而亲密关系中的人,就替代性的成了这个坑洞的理所当然的补偿者。
而老公这个真实的人,她是很难真正去看见的。
她看到的,只是她想象中的那个人。好像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爱,都是为她而存在的,都是应该的。
3、因为没人能真正满足对我好的标准,所以别人都是亏欠我的;
既然是替代性的补偿者,当然无法真正去补上那些曾经留下的旧的坑洞。
她没有原谅的过去,外人又如何帮她去原谅?
所以无论他人多努力地去做,都很难满足她所缺失的部分,最终都会以让她失望而告终。
这种痛苦的人设剧本,既束缚了她自己的人生,也割伤了想要靠近她的人……
![]()
不可否认,小云确实是痛苦的,她在关系中不自知的地重复着、孤独着。
没人能懂她,但她又热切地期待着有人能懂她,拯救她。
这跟她早年所缺失的内心安全感,以及鲜少从父母那获得爱的回应有关。
使得她内心深处始终空洞着,她始终在做着对爱的呼唤,那些她未曾得到的爱的满足。
但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他人。
她希望有人能看见她的坑洞,能用爱抚平她的缺失。
所以这份沉重的期待,才会让她失望之后更加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痛苦和缺失,当我们面对痛苦和缺失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抓住痛苦本身,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
第一,没有安全感的她,缩在熟悉的痛苦里,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感。
如果小云接受了男朋友和闺蜜的关爱,那她内在的痛苦模式就会被打破,她将失去一直以来抓住的那个确定的东西。
那对她来说,可能是最可怕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舒适区。
哪怕那个舒适区是不舒适的,那至少也是熟悉的不是吗?
而全新的位置,是充满不确定的,是更加不安全的。
这就好比说,我验证了我所预设的事情(他们不爱我),就像我能把控未来一样,我有确定的答案和方向,我是知道的,我是能掌控的。
这样的感觉一定好过一切的不确定和未知性,那样的不可把控会让我的自恋受损。
第二,为了防止自恋受损,只能不断在关系里自证。
因为,在这种自证式的痛苦中,至少保留住了我们的自恋不是吗?
“明明你就是欠我的,我都这么痛了,你竟然还不对我好点!”
“你是我的朋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竟然还站在他那边!”
这些话语就像一堵墙,挡住了外部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
是的,你们都不懂,你们都不对!
秉持着这种封闭性,我们的自恋就不会被打破了。
而且我们会觉得:一旦有人是真正爱我的,我成长路上的那些创伤与痛,就好像被否定了。
我们的苦难与疼痛,不被爱的特殊感,也不复存在了。
![]()
于是,为了维持这种“不被爱”的特殊感,用索取与控制赶走他人。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你过得那么幸福,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
“你没有经历过我的人生,根本就不懂我的痛”;
“我是世界上最痛的人,我独一无二”。
一次又一次,把爱和疗愈推远。
但,这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
如果你没办法去承担自己的缺失,那你就很难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就始终会是一个被他人使用的客体的位置。
你就会被他人是否爱我们恨我们,是否对我们满意等这些想法而牵着走。
别人给你爱,认可你,对你满意,你才能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
别人不爱你,不认可你,你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了。
于是你就总在等待。
等待爱你的人出现,等待懂你痛的人出现,等待他人为你做出改变。
但你却忘记了,真正需要改变的人是你自己。
![]()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有了不满足才开始有第一次分离的,就好比婴儿随着成长,感到母乳已经无法彻底满足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加入辅食了一样。
这样的不满足是帮助我们慢慢去形成和建构自我的重要条件。
如果完全沉浸在全然满足的状态中,就不可能产生自我。
父母无论如何都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法给到孩子所有的满足,孩子只能不断的将自己的需要转化成可实现可升华的欲望,去追逐,去完成自我满足,这就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如果你固着在期待他人填补你的位置,那你就无法自己主动去获取,就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主导和主宰。那么你在关系中就只有索取和失望。
我们常常觉得我们没有力量,所以我们才需要依赖他人,其实恰恰相反。
是因为放不下要去依赖的愿望,才会让我们感到无力。
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踏出第一步,先去自己看见自己的痛,以及维系痛苦的需要,承认自己的需要。
这就是你对自己爱的回应。
愿我们都有去爱、去活出自己的勇敢。
作者 | 本文由苏金刚创作,转载自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