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读:喝迈胜可PB!
亚坤|作者
张昌杰|编辑
消费食评|出品
近日,蒙牛集团旗下专业运动营养品牌“迈胜”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融资将主要用于研发体系升级、产品矩阵拓展和市场教育深化,进一步巩固迈胜在中国运动营养领域的创新引领地位。
本轮融资由全球营养健康领域领先企业仙乐健康领投,高瓴创投与蒙牛创投跟投,汇聚了产业资本与母公司资源的双重合力,各投资方基于对运动营养品赛道增长潜力及迈胜专业团队、专业品牌、专业业务模式的深度认可,将通过多维度协同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
在主业增速放缓、与伊利差距拉大的背景下,蒙牛试图通过切入高增长的专业运动营养赛道,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迈胜能否助其缩小与伊利之间超200亿的营收差距?一场围绕“营养健康”的突围战已经开始。

千亿蒙牛,为何押注弹丸市场?
2023 年 2 月蒙牛集团重磅推出专业运动营养品牌迈胜( M-ACTION ),专注服务中国运动人群的精准营养需求,产品以中国首创的液体蛋白科技切入国内空白赛道。
精准定位使迈胜产品迅速获得市场认可:上市首周,90%订单竟来自竞争对手用户;上市一年,成功入驻以严苛选品著称的山姆会员店;2024年上半年,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300%。
目前,迈胜已构建了液体蛋白、有氧运动、蛋白棒三大品线,为消费者提供专业运动营养补给,并已获得“世界乳品创新大奖最佳初创品牌金奖”等多项国际奖项,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能。
![]()
回顾蒙牛发展史,特别是在卢敏放时代,并购成为实现发展和补齐短板的核心策略。通过收并购,蒙牛完成了奶源、奶粉、奶酪等板块的布局,但整合效果参差不齐。
无论是早期收购雅士利,还是后来的贝拉米,整合效果均未达预期,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蒙牛奶粉业务疲软表现。相反,年营收超300亿的特仑苏、冰淇淋业务当打品牌随变,都是蒙牛早期推出的自家产品。
2024年高飞接棒卢敏放成为蒙牛掌舵人,并提出“一体两翼”战略,追求“强基”与“拓新”并重。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蒙牛乳业实现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滑6.95%;实现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拉长周期来看,这已是蒙牛连续两年中报业绩负增长。
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高飞表示,“借鉴全球食品和乳品发展规律和路径,我们要更加主导重视科技创新加速在产品创新和品类升级、场景拓展向高附加值专业领域去转型升级。”
作为蒙牛“一体两翼”战略中“两翼”之一的营养健康平台,彰显了蒙牛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野心,而迈胜则是营养健康平台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
![]()
公开数据显示,2022-2024年我国运动营养食品规模从56亿元增长至97亿元,平均增速超30%。艾媒咨询预计,2030年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09.3亿元,年均增速11.56%。
从产品需求看,我国健身人群规模庞大,且大众健身人群比过去更加注重运动表现。例如,近年来马拉松持续火热,2025北京马拉松破三选手达4700余人,较2024年暴涨近六成,仅次于瓦伦西亚马拉松5281人的全球纪录。“破三”大众选手数量激增,这既因跑者科学训练,更赖专业运动营养品精准赋能。
随着全民运动的推广,运动营养食品的需求人群,逐渐从专业运动员延伸至运动发烧友,再拓展到大众消费者。
尽管当前市场规模有限,但快速增长的需求预示着长期潜力,因此布局专业运动营养赛道的企业都大有来头。
全球头部品牌奥普帝蒙(Optimum Nutrition)在2015年即已进入中国市场;2016年食用油上市企业西王集团则通过收购加拿大运动营养品牌肌肉科技(Muscle Tech)切入赛道;雀巢、可口可乐、汤臣倍健等知名企业也有布局。
对于迈胜品牌的发展,高飞强调,尽管运动营养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大,未来将加大研发投入。
![]()
中国乳制品行业在经过近30年的激荡发展后,如今行业体量虽仍处高位,但已伴随增速下探进入调整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9月我国乳制品产量累计为2197.9万吨,同比减少0.5%。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常温奶品规模同比下降2.1%,首次出现负增长。考虑到常温奶仍占据液态奶消费总量的八成以上,其增长乏力将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基本面构成直接冲击。
在此背景下,多家乳企正在从“卖牛奶”迈向“卖营养、卖健康”,跨界布局营养品领域,以期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空间。澳优正在推进“全家营养发展战略”,形成奶粉与营养品协同发展的业务矩阵;伊利则通过健康食品、宠物经济多线布局,探索新的消费场景。
面对行业趋势与结构变化、公司业务增长挑战,蒙牛选择从营养升级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迈胜则是这个切口,试图以新产品打开新市场,寻找蒙牛在“卖牛奶”之外的“第二曲线”。

以迈胜为支点,蒙牛可以撬动伊利吗?
更严峻的挑战是,蒙牛和伊利之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从营收来看,上半年伊利实现营收619.3亿元,领先蒙牛200多亿元,利润则是蒙牛3倍以上。
业内有观点指出,产品结构差异造就了“乳业双雄”抗风险能力的高下。蒙牛营收长期依赖常温液态奶,甚至有媒体评论认为蒙牛业务结构存在“液态奶依赖症”,受行业波动影响更加明显。伊利则在巩固液态奶基本盘的同时大胆开拓高端产品和新兴品类,构建了更稳健、多元的增长模型。
具体到业务板块,作为营收绝对主力的液态奶业务营收出现双位数下滑,虽与行业整体需求疲软有关,但蒙牛的降幅远大于伊利。事实上,真正造成蒙牛与伊利拉开营收差距的是奶粉业务板块,仅奶粉业务蒙牛与伊利即有近150亿元的差距。
针对奶粉板块短板,蒙牛尝试过通过借力并购来实现追赶甚至反超伊利,但多次并购尝试并未实现预期目标。
2010年,蒙牛斥资4.69亿元控股君乐宝,此后借助君乐宝实现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的快速崛起。但蒙牛并没能守住君乐宝以实现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长期发展,2019年蒙牛以40.1亿元的作价出售全部君乐宝股权。
在出售君乐宝的同年,蒙牛以70亿元高溢价收购洋品牌贝拉米,此后因贝拉米发展不及预期,蒙牛对贝拉米持续进行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总额超过51亿元,成为蒙牛近年来发展之路上最大的“拖累”。
![]()
过去二三十年,蒙牛和伊利在进行一场持续的乳业两强争霸赛,但如今双方面临同样的挑战:在主营业务液态奶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
伊利这在积极布局乳品以外的新赛道,如瓶装水、功能饮料、牛肉零食、宠物食品等领域。这些“非乳业务”虽然目前占比不大,但显示出管理层前瞻性的多元化思路。
蒙牛则选择通过迈胜,聚焦“营养健康”赛道,打造从0到1的新增长点。
此次迈胜完成亿元A轮融资,无疑是对蒙牛和迈胜两年多创新发展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加速发展的一次强大助力。
确定无疑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运动营养赛道,一场争夺战已经打响,而蒙牛是本土品牌的领跑者。
然而,要真正追上身位领先的伊利,蒙牛仍需回答:哪些业务能成为“再造一个蒙牛”的核心驱动力?
迈胜是那个答案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