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不是玩笑,这在水下会要命。
那段44秒的视频,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镜头里,女潜水员“羊羊”对着镜头比心,表情轻松,整个人状态很放松。她不知道,身后的人已经伸手去摸她的气瓶阀门,缓缓扭动。就是这一下,足以把一个人推到险境。
涉事男子在社交媒体自称“海底小霸王”,还写“轻柔手法”,把这当成调侃。看过潜水教材的人都知道,这不叫“玩笑”。这叫触碰生命线。潜水圈的铁律写得明明白白——“别动别人的装备”。不懂规矩,别下水;懂规矩,还要去挑战,那就更不可原谅。
视频曝光后,评论区炸了。“这不是玩笑,是要命”“这是把人往风险里推”。有人用“谋杀未遂”来形容,也有人提醒别用过于激烈的法律词汇,免得跑偏。情绪可以理解,措辞要谨慎。我更愿意把它定性为——涉嫌严重危及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
![]()
危险到底在哪?说人话。
关阀门,氧气供不上来,潜水员会在水下出现窒息感。慌、乱、急,呼吸变快,体力耗竭,动作失控。人一慌,就可能做出“紧急上浮”的动作。深水区往上窜,压力骤降,体内惰性气体快速析出,关节像被锥子扎,严重的会出现瘫痪风险。再加上肺部气体膨胀,气体栓塞也不是书本上的词汇,它真能发生。
训练里,教练会一遍遍讲“伙伴检查”,会让学员用手摸阀门,学会自救。这些都是预案,是为了对抗不可控。可一只“恶作剧”的手,直接把别人推向不可控。水下关阀,不是“调皮”,是对生命最直接的冒犯。
![]()
事件越滚越大,三亚无辜“背锅”。
视频一出,社交平台上各种@涌向三亚文旅。“严查!”“别让坏风气蔓延!”一些网友还搬出所谓“潜点黑幕”,说得有鼻子有眼。可看清地图再说话——视频定位显示在印尼海域。
三亚当地部门没躲,反而主动对线。有知情人提到,当地公安连夜对各潜点做了排查,对比了视频里的珊瑚种类、海底地貌、装备习惯,给出结论:不是海南。官方账号随后发声,消除了误会。这份结论,获得多方权威认可。对旅游目的地来说,旺季在眼前,名声就是生命线。甩锅容易,澄清不易。这个回合,舆情该收一收,也给“用脚想象”的网评踩下刹车。
![]()
身份迷局,别让另一场伤害发生。
网友顺藤摸瓜,锁定过一位同名“陈某某”,因为视频里的黄色面镜和他曾用装备相似。记者打电话核对,人家说不是他,同名同姓。若这位教练没说谎,那就是一场误伤。键盘变成“判决书”,这种场面我们见过太多次。追责要力度,指认要证据。别把正义变成新的伤害。
这起事件有一个专业维度。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国际水肺潜水学校等机构已表态,会配合相关渠道核实。记者查到“大河报”在11月14日发过报道,信息点清楚:机构在跟进,具体人和具体俱乐部,暂无权威公开结论。还有一个行业“痛点”被戳中——主流潜水组织之间,黑名单目前缺乏共享机制。某人即便在A机构被暂停资质,也可能转去B机构再获认证。证书本该是门槛和保障,少数人却把它当成“炫技标签”。这股风气,该降温了。
![]()
有朋友问:为啥没见到属地警方的通报?客观讲,这类事件牵涉跨国管辖,证据固定、责任认定都要走流程。眼下最靠谱的信息,还是“涉事地点在印尼”“行业机构已启动核查”“身份有待官方确认”。其他,先别下结论。
这起风波,刺痛的不止一个人。
一端是蓝色海洋和旅行梦想,一端是潜水纪律和生命线。中间是平台、机构、俱乐部、教练、潜水员,人人都牵着一根线。这个事如果最后只停在“抓到一个人”,那教训就轻了。
![]()
我提三点诉求,供大家拍砖:
![]()
还有一点,给所有潜水爱好者。证书不是“勇敢者勋章”。在海里,敬畏是头盔。你可以热爱海洋,但别轻视规则。热爱和敬畏,缺一不可。
我想听听你们的声音。
你支持行业建立“黑名单共享”吗?如果你是俱乐部负责人,碰上类似“恶作剧”,会怎么处理?你去过的潜点,行前宣讲有没有做到位?欢迎把你看到的、经历的、担心的,都写在评论区。群体的记忆,能让一次风波变成一次进步。
有新进展,我继续跟。信息以权威渠道为准,情绪放在证据后面。水下的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