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赶紧上CT!”一大早,呼吸与重症监护科的门口又围了几位家属。58岁的张阿姨本是个热情耿直的人,最近却明显消瘦,脸色苍白。原本只是流感打喷嚏、低烧,想着“挺一挺就过去了”。可谁想到,这一扛就是10天。
等再进医院,她整个人都虚脱了,胸闷、气促,医生一查肺部影像,CT报告上一片“白茫茫”,双肺出现了大面积白肺变化。医生一时难掩忧虑:“晚来几天,真怕都救不回来了。”
![]()
这样的场景不是孤例。每到流感季,总有人侥幸拖着,希望病症“自愈”。但流感远非“小感冒”那么简单。
尤其是高烧不退、呼吸急促、反复咳嗽等症状,切不可拖延!拖到肺“白”了,才后悔实在太晚。今天,就带你弄清流感拖延的真正风险、权威医学依据,以及如何及时自救防变重。
很多人以为流感顶多是嗓子疼、鼻塞、低烧,忍忍就过去。可医学上,流感不仅会感染上呼吸道,更容易短时间内下行到肺部,导致病毒性肺炎甚至多脏器损伤。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22年流感诊疗共识),流感患者若出现下列症状预后极差:
![]()
发热持续超过3天不退;呼吸显著加快、气促、胸闷;意识淡漠、食欲骤减、频繁头痛。
特别是高龄、基础病患者,或明明打了退烧药只降一会又升上去,极易进展为重症“白肺”。
解放军总医院一项临床研究显示,连续发烧超5天且伴有呼吸困难者,最终发展成双肺弥漫性改变、甚至急性呼吸衰竭的比例高达17.4%。这意味着,单看“拖一拖没事”实则暗藏巨大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感病毒有时诱发细菌感染叠加(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此时影像学上快速出现所谓“白肺”,急剧降低氧合功能,抢救难度指数级上升!专家指出:白肺CT出现后,平均康复周期至少延长2-3倍,死亡风险上升约53%。
![]()
坚持硬撑,对身体的打击远比你想象更严重:
病毒攻击肺泡上皮细胞,造成广泛炎症。原本透明的肺部在影像上变得“白茫茫”,医学上叫弥漫性肺炎。期间患者往往出现持续高热38.5℃以上、呼吸困难、活动后胸闷加剧,而且单凭家用药物基本无效。
·免疫反应过度。流感病毒可诱发人体过激免疫,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在北京市疾控中心2023年统计数据中,被延误就诊的流感患者,发生严重免疫反应(如“细胞因子风暴”)的概率提高了31.2%,这会让肺部损伤加重,甚至引起心、肾、脑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低氧血症隐匿发展。肺部弥漫性病变后,血液无法有效获取氧气。症状轻时是活动气短、易疲劳,重则可出现指甲青紫、意识模糊、极度虚弱。不少中老年患者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逐步加重”的信号,最后突然加重送往ICU。
![]()
不是所有感冒都可轻视——如何识别流感重症预警信号,抓住救命黄金窗口?
若出现以下三种迹象,马上就医!
高热反复不退,且伴有寒战。家用解热药只能暂时降低温度,反复发烧意味着体内病毒和炎症活跃,“熬一熬”反而危害更大。
呼吸困难、胸闷、说话都费劲,或者卧床稍微活动就气短。这说明肺功能已经部分受损,应立即呼吸科就诊并完善CT检查。
神志改变、精神极差、进食障碍或者嘴唇、手指发绀。此为低氧血症或毒性反应的早期表现,有可能是白肺甚至休克前兆。
![]()
还有一点,合并高危基础病(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人群千万不能强行硬撑!据哈佛大学医学院《流感合并基础疾病并发症比例》报告,50岁以上患者如拖延入住医院,重症发生率82.7%!
如何判断家中流感是否需要紧急送医?权威医生建议:
体温超过38.5℃并持续3天不退,必须就医;出现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低于95%(可家用指夹脉氧仪监测)的,立刻前往医院;对于独居或高龄、慢病患者,发病首日即建议门诊随访,切勿盲目迷信自行抗病。
日常可参考这些应急措施:
配备口罩及空气流通设施,防止家庭成员二次感染;若发现咳嗽、胸闷等重症苗头,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或退烧药,应第一时间就医评估;按照医生建议全程完成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疗程,规范服药时间,切勿漏服或提前停药;整个家庭注重合理饮食、适度补水,促进恢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