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不找关系,可能就是‘炮灰’”,科研项目评比前,竟成了各类学者、科研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关键时刻。据《半月谈》报道,多地通报了几起科研人员在项目评审中违规向评审专家请托、打招呼的不端行为。
根据通报,某高校一位教师在重点项目答辩前打探评审专家信息并向多位专家请托,会前就约定了答辩时要提问的问题。更有甚者,打招呼已从“私下”发展到“公开”:有高校一位教师组织线上会议,安排有关人员收集可能参与基金项目评审的专家信息,并在事后与他们联系。
事实上,科研项目请托之风的滋生,根源有二。一方面,传统“人情社会”的思维惯性根深蒂固,部分人将“熟人好办事”的逻辑套用到学术领域,认为请托是“正常操作”,缺乏对学术规则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为请托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评价机制缺乏透明化、标准化的流程,评审权力过度集中,难以有效防范“暗箱操作”。
学术请托的危害不容小觑,不仅有负面示范效应,让不少在科研领域潜心治学之人难免“寒心”,更破坏了学术领域最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
对于学术请托的治理,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机制和惩戒力度,打消请托者的侥幸心理,让其明白即便违规也难逃严厉处罚,从根源上杜绝这股不正之风。评审流程公开化、专家回避制度细化等管理制度需要落到实处。
此外,为学之人自身的修养也至关重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主持科举选拔中始终坚守不徇私情的原则,杜绝各类私人请托。有笔记记载:有一日,某位当朝权贵之子提着厚礼上门请托,欧阳修当场严词拒绝,还将礼物掷出门外。
面对“学术请托”的歪风,当代学者也应传承欧阳修“守公心、拒私请”的风骨,以对学术的纯粹敬畏坚守治学底线。莫让“找关系”凌驾于“做科研”之上,只有让学术评价回归以质论英雄的本质,才能为国家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活力。
原标题:《微言 | “找关系”胜过“做科研”?莫让“学术请托”歪风玷污象牙塔》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半月谈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