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走入生活,科技早已不是中小学教育的额外选项,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备素养。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热潮之下,一个核心问题亟待探讨:科技教育该怎么搞?孩子们的期待是什么?家长们的期望又是什么?老师们有着怎样的设想与困扰?本期话题,我们共话近期热点:中小学科技教育。
01
学生:我们想要真正的有趣+有用
我们这的科学课就是给你打印完资料,让你背,完全不知道这样有什么意义,为了考试而背。@momo
我希望我们的科学课也能请一些科学家来讲课,我好想近距离看看科学家是什么样的。@绵绵洋洋
科学课我们一直有,但根本没有什么教具、学具,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兼任,哪有时间去研究怎么上,有时候学生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上来,找个科普视频随便看看就是一节课。@6766A55D
我今年上二年级,平时特别喜欢看科学小实验那类视频,上小学之后,当我得知我有科学课,开心坏了,妈妈果然没有骗我,小学真比幼儿园有意思,竟然有专门的科学课,在幼儿园我只能在延时班里才有。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科学课,只是可惜一周只有一节,有时候科学老师还会生病,说好的实验做不成,兴致勃勃准备的材料都白带过去了。我希望学校能再多安排几节科学课,真的很有意思啊!@雅雅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科学课是在学校的创客社团上的。我们一起用3D打印机制作了学校的微缩模型,还编程让它能显示各个教室的使用情况,这才是学以致用。如果科学课程都是这样的,我觉得再不喜欢科学的同学也会好奇想动手试一试吧!@野蜂飞舞之小钻蜂
我小时候上过编程班,前面玩小颗粒的时候我还是挺喜欢的,但后期学了其他课程,全靠电脑,老师总是让我们做题库,准备比赛。我升到高年级作业又多,妈妈就让我退出了。说是妈妈让我退出,其实是我也很不喜欢刷题,我想学的是怎么用代码做自己的小游戏,而不是为了考级天天刷题。如果科学是刷题,那我可能真的会不爱科学。@我迪迦在东北
学科学难道不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吗?那能不能日常的课程里就教我们一些跟我们生活相关的“科学小魔法”,通过这些魔法讲现象,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老师不要就拿本书在那里读,开个视频给我们看,我们想自己动手呀!@库洛米飒飒
![]()
02
家长:在焦虑与理性间摇摆
我们这没有让孩子做过实验,上课就是放录像,回家就是背知识点,娃啥都不懂。@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希望有一个平台或载体,能把算法等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可视化呈现出来,让孩子通过指尖具象化操作来理解理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灵感。@空
给予科技教育更多的时间,积极引导,从小培养科技兴趣。@传播人
说实话,我很矛盾。一方面,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在学编程、机器人,我怕自己孩子落后;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过度培训会让他失去对科学的兴趣。秋季开学时,我给他选报了个AI启蒙延时班,结果发现就是教孩子们用现成的AI工具画画,感觉好“水”,浪费时间了,有学这种“假科学”的功夫,我还不如给他报足球呢,至少还能养养眼睛。@思水榴莲
我是一个程序员,关于科学,我更看重的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其让孩子刷题考级,不如让她学会分解问题、逻辑思考。我带女儿做过“家庭垃圾分类监测器”,用简单的传感器统计每天的垃圾量。过程中她学会了数据分析,还写了一份环保建议书给学校。@格子
我是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也是一名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其实,作为招聘方,我们通常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不是会多少编程语言。所以我的建议是,科学教育,学生可以多做项目,哪怕是失败的项目,过程中的思考和积累甚至比结果更重要。@登峰
学习科技没有问题,但我觉得更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有了科技的加持,树人重要性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开老师在学校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有这个意识。@windy京
我觉得还是需要依托家校社这样一个协同育人的“教联体”,通过教育部门牵头,构建起科技教育合作网络,同时,发挥好各地科技类展馆的作用,形成“百城千馆”的发展态势,让更多的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定期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兴趣。@绿水
我的建议是:1、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和方向给出国家层面的指导。2、加强对科创类培训班的监管和扶持。3、增加校内科创类课程课时。@LJH
![]()
03
老师: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平衡
乡镇学校硬件、软件设施需要配齐。@诺敏
说真的,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安排一年级的孩子做有些实验,一个班几十个小孩,有的甚至乱吃实验用的粉末,根本管不住,一眼没看到就偷偷舔一口,真的气死我了。科学可以搞,但是别为了搞而搞,逼迫老师进行不合理的创新,出了事算谁的?@留兰香
我一个教数学的,不仅教体育,还教科学。这下好了,数学不仅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是科学老师教的。@Dawnie
我们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号召,增加科学为期末考试科目。听起来是不是很重视?但是学校只有一个里面啥材料也没有的实验室,平常我都是自费上课,尽量让孩子们带一些家里能找到的实验材料。但是,学校不重视很多家长也不重视,孩子们自然也不重视,每次一个班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把材料带过来。为了激励大家,我自掏腰包给发奖卡、买奖品,但是照样很多孩子不带材料,工作难搞。今年又搞什么科技节,一毛钱不批,天天去垃圾堆里扒拉材料。期末考不好,我们还得挨批评。这工作真的没法儿干。@星晨漫步地球
小学科学,要专职科学老师来上,有用的。带着孩子满校园上课,学会什么是观察,什么是比较,是让好奇心有了路径和方法的科学启蒙,而不是给一篇复习资料背下来考试,尤其是一年级二年级的科学,真的很重要,好学校几乎都是专业科学老师上的,而不是数学老师兼的。@Momo
我自己学的专业是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科学如果能学得比较好,或者说对这个感兴趣的学生,上了初高中学理科方面会没那么吃力,并且科学课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科学课也有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朕乃一果汁君
我就是科学教育专业的,其实小学科学不是说非得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掌握某件事物的原理,我觉得大多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比如能对某件事物提出新的想法(所谓的创新),还有就是培养将理论运用于生活的能力,还有其他的一些科学技能。总而言之就是为他们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我就是小学时候喜欢上科学,有段时间还立志要当科学家。@62A4AB3E
有的小朋友其实对这些很感兴趣的,之前跟过几个老师做课外研学课程,三四年级的小孩子对动植物知识侃侃而谈,非常感兴趣。这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支持。如果小孩子感兴趣但是没人引导,那也很难继续发展下去。小学开设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探究的过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一个思维过程。@小金鱼
我是初中生物老师,初一每年开学都问学生上过科学课没有,几乎一致回答小学没上过,科学课都是语数英和自习。@吃草莓的生物老师
跨学科融合是个好方向。我尝试把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做“校园气象站”项目。但这对教师要求很高,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新技能。虽然难,但好消息是,孩子们真的很感兴趣!@蜜思chen
我心中理想的科技教育应是分阶适配、实践主导、跨界融合且去功利化的生态体系,既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又能打消家长的顾虑,具体模样如下:
1.课程按龄设阶,让每个阶段都有适配的探索感:低年级用生活化游戏点燃好奇,比如通过积木搭建认知结构原理、用天文观测小游戏感知星空;中高年级开展机器人搭建、科学实验等“做中学”活动,建立跨学科认知;初高中聚焦真实问题,像用编程设计环保监测小程序,或参与小型工程实践,逐步掌握科研方法,契合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
2.教学重实践少功利,让兴趣成为核心动力:摒弃单一理论灌输和考级绑架,多采用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比如设“校园智能改造”项目,让学生用AI知识设计考勤或照明系统;还可开编程闯关游戏课,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习得技能。评价上用“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记录成长,不依赖考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3.资源开放融合,破解师资与设施难题:校内建科技实验室,引入“科学家+教师”的双师课堂,让专家手把手指导实验;校外联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展“小小工程师”等体验活动。同时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共享虚拟实验室、前沿课程等数字资源,缩小城乡校际的资源差距。
4.科技与人文交融,培育全面素养:课程中融入科技史、科学家事迹,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伦理,比如AI隐私保护、反思AI的利弊等问题。既让学生掌握硬核技能,又培养社会责任感,避免只重技术而忽略人文底蕴,让科技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孩子全面成长的养分。@Deserty
记者点评
半月谈评论员 艾福梅
在宁夏,一位物理老师把课堂变成了“魔法课”:从隔空喝饮料到一壶倒三酒,从丁烷水火箭到掌心点火,从“翻滚过山车”到“过路涵洞”……抽象的物理知识融入有趣的实验和小游戏中,在欢声笑语中激发了学生们对未知持续探索的好奇心与科学精神。
这样的课堂谁能不爱?
然而,现实中,尽管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在应试的指挥棒下,一方面往往偏向于知识的记忆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宝贵的动手实践机会被无限压缩,甚至变成了“讲科学”“背科学”;另一方面,科技教育又常常被简化为“编程课”或者“竞赛培训”,参与者只想以科技为跳板,考取证书、获得竞赛名次,忽略了科学方法、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此外,我国的科技教育还面临巨大的资源鸿沟,当3D打印和无人机飞行等课程成为众多城市学校“标配”时,一些乡村学校的孩子连最基本的实验器材都匮乏,能够给予指导的老师也是凤毛麟角。
当前,世界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深远影响前所未有,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也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前不久,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将通过“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改革评价方式”等措施,办好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而在学校教育之外,我们的家庭与社会也需扮演好“兴趣守护者”与“资源支持者”的角色。家长并非只有报班一条路可走,更应带孩子观察自然、拆解旧电器、探讨科技新闻,保护珍贵的好奇心。科技馆、企业应开放资源,让学习从教室走向真实世界。
优秀的科技教育,其核心绝非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速成,而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世界的那束火花。当我们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更关注思维而非分数,才能培养出不仅拥有技术,更具备创新自信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未来公民。
主持人说
还记得小时候偷拆遥控器的快乐吗?那种跃跃欲试的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
无论你心中的科技教育是充满趣味的实践课堂,还是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亦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科技教育都不应该是千篇一律,而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兴趣,正所谓“玩中学、做中悟”。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就感,还能让他们明白: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伙伴。科技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成为技术专家,而是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的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在深圳看到小学生用AI识别植物,在成都遇见中学生开发校园防欺凌系统,这些生动的案例都揭示着:真正的科技教育并非培养编程机器,而正在孕育出一个个未来的创新者。科技教育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机构,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
你认为科技教育该如何开展?
留言区说说吧
来源:半月谈
策划:苏娅 张子晴
记者:艾福梅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