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怀揣新闻梦的陇原少年,到奔走于重大事件一线的知名记者,再到躬身入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答卷的践行者——杨得志用他坚实的职业足迹,生动诠释了“人大新闻人”的理想与担当。
![]()
值此人大新闻教育七十周年之际,新闻学院师生代表特邀1998届校友杨得志接受专访。共同聆听他跨越三十年的新闻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理想与情怀。
![]()
01
求学人大:
扎根新闻摄影沃土
杨得志与新闻的缘分,早在少年时代便已悄然萌芽。小学毕业那年,他参加了家乡甘肃省武威市首届少儿摄影学习班,从此与镜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初中起,他开始悉心收藏《中国青年报》上的优秀文章与照片,精心制作剪报,到高中毕业时,剪报的厚度已与他比肩。“我中学时就两个理想,”他回忆道,“一是考上人大新闻系,二是去《中国青年报》做记者。”这份纯粹的热爱,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1994年,他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正式踏上了新闻的征途。
在大学这片滋养理想的沃土上,杨得志展现出不凡的潜力与担当。他担任了94级新闻学班班长,更在大二时与同学们一起创办了校团委机关报《青年人大》,出任报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我们想办一份真正属于大学生的报纸,不仅要影响人大学生,更要影响中国青年。”谈起创刊初心,他的眼中依然有光。在条件十分有限的环境中,他带领同学们四处采访、手写稿件,仅凭一台简陋的电脑完成打字和排版,依然将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大三那年,他获选派至《经济日报》实习,并以出色表现成为该报首位荣获“总编辑奖”的实习生。
![]()
回望在学院的求学岁月,杨得志心中满怀感念。尽管当时硬件条件有限,但学院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亲厚和谐的师生情谊,却为一代代新闻学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在他心中,“人大新闻学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顶峰”——系统而专业的课程、顶尖学者的倾囊相授、业界精英的前沿分享,共同奠定了他未来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新闻系一直是一个风气很正的地方,”他感慨道,“它为我们塑造了深刻的专业烙印。无论未来走向哪里,我们都会始终秉持学院所赋予的精神底色。”
![]()
02
业内探索:
奔赴新闻采访一线
毕业后,杨得志如愿加入中国青年报社。这位兼具新闻写作与摄影双重视角的年轻人,带着母校赋予的专业素养,很快在新闻界崭露头角。“那时候根本顾不上危险,”谈及那段冲锋在新闻一线的岁月,他的语气依然坚定,“一有新闻发生,只想第一时间冲到最前面。”
翻阅他的职业生涯,犹如展开一部中国重大事件的纪实长卷:九八抗洪的堤坝上有他的足迹,澳门回归的夜色中有他的镜头;他曾站在珠峰大本营调整焦距,也曾穿越藏北无人区发回报道;从中国“入世”到抗击非典,再到汶川地震的废墟之上,每一个需要被铭记的时刻,他从未缺席。
在通讯不便、设备尚显笨重的年代,他的“移动编辑部”就塞在一个沉重的军用背包里——海事卫星电话、笔记本电脑,是他连接世界与现场的全部武器。“我们当时提出,24小时抵达全球任何角落,”他回忆道,“只要发生突发事件,立刻赶往机场,想尽一切办法抵达核心现场。”
![]()
2008年5月,乘坐陆航直升机前往汶川地震震中
这份对“在场”的执着,源于他在人大新闻学院求学时期便已扎根的新闻信念:“如果不到现场,不与被访者建立联结,不去亲身感受每一个细节,写出的稿件便没有灵魂。”
![]()
03
转型管理:
始终践行初心使命
2007年,杨得志出任报社编委,完成了从新闻一线到管理岗位的首次转型。此后,他的步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先后在新闻出版总署、中央统战部负责宣传工作。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承载着全新的挑战与使命。
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时刻,他主动请缨,奔赴贵州大山深处的极贫之处,挂职担任毕节市委常委、副市长。在这片亟需被看见的土地上,他敏锐地提出以数字化打造毕节核心IP的理念。“让数据流动起来,让信息传播开来,就能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他积极牵线搭桥,促成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与毕节的深度合作,推动抖音直播学院毕节站等项目落地,助力毕节文旅成功破圈。作为挂职干部,他在市政府分管了十多个部门和机构,承担了繁重工作任务,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此外,他还担任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的相关职务,参与筹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在数字产业、智慧政务与社会治理等领域全面推进,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
大力推动数字公益,全国率先建成首批“美团公益儿童操场”,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18万商家和6万多爱心网友参与捐赠2700多万元,在毕节建成267座乡村儿童操场,实现全覆盖。
挂职期间,正值疫情严峻之时,他临危受命担任隔离转运、物资和生活保供和数据分析及风险区划定三个组负责人,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与基本生活昼夜奔忙。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使他身体严重透支,但他始终无悔:“能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扎根基层,全身心投入这场伟大实践,是我人生中一段尤为珍贵的经历。”挂职结束,他荣立个人二等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04
寄语学子:
坚守新闻理想信念
面对互联网时代泛起的“新闻无用论”,杨得志态度鲜明地予以驳斥。他指出,仅以薪酬高低评判新闻职业的价值是片面而短视的。“新闻行业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记者如同社会前行航船上的瞭望者,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他进一步强调,“媒体必须坚守价值判断。如果这个时代失去了价值准绳,社会必将陷入思维的混乱。每一位编辑、每一位记者,都是社会舆论的守护者。”
怀着对年轻新闻学子的殷切期望,他勉励师弟师妹们珍惜在校时光,坚守新闻理想——不仅要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要实现作为新闻人的精神价值。
谈及对母校新闻学院的未来展望,他满怀祝福与期待:希望学院在精进专业技能之“术”的同时,持续夯实新闻理念与人文精神之“道”,真正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人民情怀,永葆大学精神”。最后,他衷心祝愿人大新闻学院薪火相传、行稳致远,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
人大新闻教育七十年
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
文字 | 刘家妮
图片|黄豆豆
编辑丨熊闰 程柯
指导教师丨王宝奎 文盈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