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强 Byron
蚂蚁又上新了。这次叫 “灵光”。
阿里前一天刚推“千问”,蚂蚁后一天立刻推“灵光”。
对不起啊,我讲句直白的,怎么看都不像是战略节奏,更像是蚂蚁企业内部群里一句领导问话:“为什么阿里他们先推了?”
坦白讲,没人反对蚂蚁做 AI,但大家都迷惑蚂蚁这样做 AI。
1
如果要正经的讨论一下,那我一个问句就能结束讨论:两年前你们蚂蚁去哪儿了?现在开始着急了?
因为这波AI最吊诡的地方是——阿里系突然像是被人按了“催更键”,全线冲向 C 端AI应用。
但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大模型红利窗口不是昨天才开的。是两年前。
Kimi 靠产品力打穿,豆包靠推广,元宝靠体系,DeepSeek 靠极致性能产品力。
大家都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阿里没下场,但是投了AI六小龙。
但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差不多盖棺定论了,阿里系和蚂蚁突然开始自己下场了。
这个结论我先下一个啊,阿里系All in AI看似强势,但其实真正出手的时间点已经落后整整一轮。
这就导致一个荒诞的现象:别人两年前 all in AI,阿里两年后 all in 「补课」。
当行业已经从“好不好用”卷到“值不值付费”时,阿里系才刚解决“到底谁来突破这个产品”。
所以今天看到蚂蚁推出“灵光”,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为什么这一天不是两年前?
补课也没你这么补的。
2
从我的角度,这件事情的根源是,蚂蚁太有钱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做”
蚂蚁现在的状态,是中国大厂最典型的一种病:追着赛道跑,而不是围着自身能力跑。
只要行业有新热点、新赛道、新故事——蚂蚁就想做、能做、必须做。
之前聊天、社交、短视频,蚂蚁每个都做了。
新一轮AI,蚂蚁又做了你们可能没听过的支小宝、蚂小财、AI健康管家。
这不是「战略」,这是「被热点牵着走」。
当一家企业开始“不计成本扩张产品线”的时候,本质上是因为:钱太多,方向太少,耐心太贵。
我无法想象:伯克希尔·哈撒韦突然发布一个 AI C端 APP,或者中国人保宣布研发大模型。
本质上,这不是战略视觉错乱,是业务身份错乱。
但蚂蚁可以,因为蚂蚁太有钱,容错成本太高,觉得反正先干一个不吃亏。
于是就出现了今天这种画面:不是“想清楚了,所以做”,而是“别人做了,所以我也做”。
大厂上班现在都难到这个地步了吗?
以前蚂蚁讲金融科技,我是非常赞成的。这是蚂蚁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蚂蚁搞灵光,不是我赞不赞成的问题。
那些搞AI的同行们可能比我还要疑惑。
3
阿里系喊 ALL IN AI,本来是一件好事,在资本市场上已经有反应了。但问题在于:它不是“全力以赴”,而是“全部参与”。
这两者差得太多。
现在的阿里系,任何 BU 看到 AI、新产品、新方向,都会条件反射式参与。
它看起来像“积极”,但在行业人眼里,这是一种典型的 “大厂式扩散行为”:一开始一拥而上 ,一段时间后一哄而散。
当所有 BU 都来做AI、做 App、要资源、要流量、要讲故事时,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做成”,而是大家到底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吗?
当然了,我知道,其实AI本身就是通配全行业的,这是底层逻辑。所以大家都觉得在自己的业务里有机会。
但,这是C端多模态APP,我只想问一句,“千问”和“灵光”到底怎么区隔?
业务定位是重叠还是互相蚕食?
推广都猛投资源去肥广告商?
我甚至敢说一句更狠的:阿里现在不是 ALL IN AI,是 ALL IN All。
这不是战略,这是失控。
4
当所有人都在做AI应用,真正的差异是“为什么做”和“能不能赢”?
我对蚂蚁、阿里其实没有恶意。我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巨头在 AI 时代,不是输在技术,不是输在资金,而是输在——方向感。
DeepSeek做起来的时候,不是靠钱,也没有想着猛投推广。而是在恰当的时间,靠产品力赢了。
当企业越大,最稀缺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AI不是一个能快速堆出来的产品,它需要长期主义、方向判断、差异化落地。
而现在阿里系这种“全线型冲锋”的状态,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方向不明时,速度越快,偏得越远。
如果阿里和蚂蚁继续这样 ALL IN All 的节奏,真正的风险不是“没做出爆款”,而是“再一次错过属于自己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