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收官,商家们除了盘点战绩,更在应对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新型退货”危机。一张经过AI处理的商品瑕疵图,几句看似理直气壮的退款要求,正在成为少数“羊毛党”薅向商家的利器。
出品|网经社
作者|可乐
审稿|云马
配图|网经社图库
一、AI伪造可能涉嫌诈骗
“双十一”的热潮刚刚退去,一股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的风潮便在电商平台悄然兴起。有商家反映,一些消费者熟练使用AI工具,生成带有瑕疵的商品图片,如果指令足够细致,最终生成的图片仿真度极高,几乎难以辨识。
![]()
西安一陶瓷店店主王强表示,他的客服账号曾收到一条售后申请,买家称“杯身有裂纹,申请‘仅退款’”,并附上了杯身有多条裂纹的图片。出于谨慎,王强邀请买家视频验证,买家却未接受,还表示不用退款了。这一异常举动让王强产生怀疑,他使用AI检测工具对图片进行分析,系统显示该图片“92%概率为AI生成”。
![]()
消费者利用AI伪造商品问题图片申请退款,看似是“薅羊毛”的小聪明,实则是可能构成民事、行政乃至刑事犯罪的违法行为。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表示,利用AI伪造证据申请“仅退款”的行为,根据其情节和涉及金额,可能同时触犯民事、行政乃至刑事法律。该行为直接违背了《民法典》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属于典型的民事欺诈。受欺诈的商家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退款行为,并要求消费者返还货款。若骗取金额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人可能面临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
如果行为人单次或多次骗取退款累计达到“数额较大”,则可能涉嫌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罪。已有司法案例显示,即使单笔金额很小,但多次作案累计达到标准,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董毅智补充到。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程亮律师指出,相较于普通“仅退款”,利用AI制作假图的行为性质更加恶劣,其行为是通过伪造证据的方式欺骗商家和平台,骗取商品或者退款,侵害了商家和平台的财产权益,轻则构成《民法典》上的侵权行为,重则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诈骗行为,更为严重的可能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从AI伪造到灰色产业
除利用AI软件制作假图外,围绕“仅退款”已衍生出更为系统的灰色产业。一个教学该“技术”的“师傅”表示支付288元学费即可传授“仅退款”窍门,并宣称一个账号约可成功退款30次。
![]()
“电诉宝”显示,除拼多多外,抖音电商、淘宝、天猫、快手电商、京东、1688、全球速卖通、苏宁易购、微店、万师傅、千牛、小红书、TEMU、亚马逊等平台均涉及“仅退款”相关投诉。
国内首份《电商平台“仅退款”调查报告》主编、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称,“仅退款”灰色产业已经不再是零散的“薅羊毛”,而是演变为组织化、专业化的黑色产业链。从编写“教程”、开发造假工具(如AI修图软件)、收购他人账号,到提供“代退”服务,这条产业链分工明确,隐蔽性强,打击难度大。原本,商家可以投入资源提供“无障碍退换货”、“免费试用”等创新服务来提升竞争力。但在灰色产业的威胁下,这些旨在建立信任的优质服务反而可能成为被攻击的漏洞,使得商家在服务创新上畏首畏尾。
![]()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指出,“仅退款”灰色产业对电商生态造成全方位破坏,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对商家而言,不仅直接遭受货、款两空的经济损失,还需投入额外成本核验证据、应对纠纷,中小商家抗风险能力弱,可能因频繁恶意退款陷入经营困境,打击创业与创新积极性。
对电商平台来说,此类行为打破买卖双方权利平衡,引发商家对平台规则公正性的质疑,导致优质商家流失,同时平台需承担审核失职的法律风险与声誉损失,影响用户信任度。
对消费者而言,长期来看,商家为对冲风险可能提高商品定价、收紧售后政策,最终损害合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且灰色产业的蔓延会滋生不诚信的消费风气,破坏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阻碍电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程亮律师)
程亮表示,围绕“仅退款”衍生出的灰色产业,造成商家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打击商家的经营信心,造成商家对平台、对消费者的不信任感。对消费者而言,最终可能通过转嫁其他消费者获得弥补,同时,由此产生的信任危机,对整个消费者群体造成影响,导致消费者正常的售后维权流程变得越来越繁琐和困难。对电商平台而言,首先,会对平台声誉造成影响,同时,平台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人力成本来识别和打击这种行为,最后,平台成本的增加也可能转嫁到普通商家和消费者,造成恶性循环。
三、多元共治遏制“仅退款”新型乱象
2025年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束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社会集中反映的“仅退款”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主要电商平台,就平台利用“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作为回应,多家电商平台相继调整了“仅退款”规则。5月14日生效的《京东开放平台交易纠纷处理总则》将“商家交付消费者的商品存在严重劣质、货不对板”情形的退货政策由“交易支持仅退款或退货退款”变更为“交易支持退货退款”。同时,平台也在加强技术手段应对AI假图问题。某店铺的电商客服称,现在客服团队的日常会议上,如何识别AI伪图已成为新的培训课题。
面对利用AI伪造图片骗取“仅退款”的新型乱象,单一的法律惩戒或平台规则调整均不足以全面遏制,需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
董毅智认为,根治此乱象需要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和商家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首先,监管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针对此类恶意退款行为的法律后果,并细化对商家的保护条款;强化技术监管,推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带有不可篡改的水印或标识,以便溯源和识别;建立信用机制,推动建立跨平台用户消费信用联动机制,将恶意退款行为纳入征信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其次,电商平台在处理争议时负有合理的审查义务。若平台未严格遵循自身规则和程序(如未核实图片真实性、未听取商家申诉)便支持退款,给商家造成损失,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最后,商家需要自我保护,强化证据留存:对商品从打包、装箱到交由物流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优化售后流程:明确退款规则,在遇到可疑申请时,可要求消费者提供多角度照片或连续视频等更充分的证据。
![]()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
郭涛也表示,监管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恶意退款的法律界定与处罚标准,落实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要求,对违规AI服务提供者与篡改标识用户依法处罚;同时建立跨平台消费信用机制,将恶意退款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电商平台应优化规则与审核流程,打破“仅看图片即退款”的单一模式,增加人工审核环节,利用技术手段核验图片真伪,设置账号退款次数阈值与风险预警;对恶意账号采取封号等处罚,明确平台审核失职的赔偿责任。商家需主动防控,发货时全程录像留存证据,优化售后沟通流程,要求买家提供多维度退款凭证;遇AI假图诈骗时,及时向平台申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联动行业协会共享恶意买家信息,共同抵御风险。
曹磊总结到,面对AI技术滥用带来的新挑战,没有单一角色能独善其身。它需要监管部门划定底线、平台织密防护网、商家提升自卫能力,以及每一位消费者的诚信参与,共同构成一道坚实的防线。
早在2024年7月23日,网络消费纠纷调节平台“电诉宝”联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起“电商平台‘仅退款’调查行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即,在7月26日,淘宝宣布将优化“仅退款”策略。1688也表示从9月上旬开始,严厉打击恶意“薅羊毛”和恶意“仅退款”行为。
2024年8月1日,“电诉宝”上线国内首个电商商家“仅退款”第三方投诉通道。该投诉通道旨在平衡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权益,为商家提供一个公正的维权渠道,并移交、督办入驻电诉宝的各大电商平台进行二次审核,减少错判误判,以应对日益增多的“仅退款”争议。
![]()
历时近一个半月的调查,于2024年9月4日发布《2024年电商平台“仅退款”调查报告》。《报告》汇聚20余位电商行业专家、律师真知灼见。此外,在本次“电商平台‘仅退款’调查行动”中,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还收集了来自近2000位商家及1000位消费者的问卷反馈,他们主要来自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抖音小店、快手小店、小红书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