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广西贺州的梁女士抱着刚收到的20个玩偶套装拆箱,拆到第几个时突然停住——手里的玩偶眼睛里,竟嵌着个像摄像头的小装置。她凑近揉了揉眼睛,没错,那不是装饰,是个带着镜头质感的小物件,藏在玩偶的“眼睛”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
“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买个玩偶怎么会遇到这种事?”梁女士赶紧联系商家,得到的解释却像敷衍:“混搭发货的,员工没注意。”换谁听了能不窝火?混搭发货就能把带疑似摄像头的玩偶混进来?员工没注意就能把这么敏感的东西当成普通商品发出去?
好在平台反应快。11月17日,涉事网购平台直接对商家商品全链路下架,发稿前商家页面已经打不开了。但这事背后的问题,比“处理快”更值得琢磨:为什么会有带疑似摄像头的玩偶流入市场?商家的“混搭”到底是无心之失,还是早有隐情?
其实这不是个例。去年有位广东妈妈给孩子买毛绒兔子,洗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录音设备;今年年初,浙江李先生买抱枕,拆开摸到硬邦邦的小盒子——竟是微型摄像头。根据《2023年网络消费安全报告》,去年全国消协受理的“商品暗藏违规设备”投诉,同比涨了18%。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是一个个消费者的“惊魂时刻”。
再看商家的说法,“混搭发货”意味着库存管理乱到连商品里有没违规装置都不清楚?“员工没注意”更像借口——发货前连最基本的检查都没有?就算是疏忽,商家也得为管理漏洞买单,总不能让消费者为商家的“不小心”承担风险。
这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拆快递别光顾着开心,尤其是买给孩子、放在私密空间的毛绒制品,一定要多摸多瞅——有没有硬疙瘩?缝线处有没有奇怪开口?遇到疑似电子元件的东西,赶紧拍照留证联系平台。
这次平台处理及时,但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比如要求商家提供进货凭证,对毛绒玩具增加抽检,让“问题商品”进不了市场。毕竟,我们买的是给生活添温暖的玩偶,不是藏着“眼睛”的“监视者”。
梁女士的经历是个警示:网购的便利背后有看不见的风险,但只要消费者多警惕、商家守规矩、平台严监管,这些风险就能少一点。说到底,我们要的不过是“买个玩偶,能放心抱回家”的简单安心。
#网购安全 #玩偶暗藏摄像头 #消费警惕 #平台监管 #商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