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广西贺州市平桂区的田间地头,不见浓烟四起,只见打捆机来回穿梭。一捆捆方正扎实的稻草包,整齐码放在田埂边,像是一座座金黄色的“生态财富”。曾经被视作“田间垃圾”的秸秆,如今正通过“五化”利用模式,变身为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和原料,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新引擎”。
“五化”齐驱 废秆变成“香饽饽”
“以前秸秆没人要,烧了污染环境,堆着又碍事。现在不一样了,打捆卖钱,一亩地能多挣近300块!”黄田镇的农机手李荣军一边操作打捆机,一边笑着比划。他口中的变化,正是平桂区推动秸秆“五化”利用带来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2025年平桂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81%,全年利用量达8.45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5.87万吨,饲料化利用2.37万吨,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也在稳步推进。秸秆,正从“一把火”的负担,转变为“一把钱”的资源。
收储发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秸秆利用,收储运是关键。平桂区构建起“区有加工主体、乡镇有收储中心、村有收储站点、产区有临时堆放点”的四级收储体系。在黄田、羊头、鹅塘等乡镇,已建成8个秸秆收储站,覆盖50多个行政村。
“我们配备方捆机、圆捆机、青储机等设备27台,运输车60多辆,形成‘打捆—清运’‘粉碎—清运’一体化作业模式。”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伟介绍。目前,平桂区已培育11支秸秆收储队伍,离田能力超过3万吨,为秸秆“离田即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多元利用 废料实现“七十二变”
在沙田镇的稻田里,一台加装粉碎装置的收割机边收稻边碎秸,秸秆被均匀撒回田间,通过微生物腐熟技术,30天内就能完全降解。“这叫‘粉碎还田+微生物腐熟’,既肥了田,又环保。”农技人员邱明亮说。
而在离田作业区,打捆机把秸秆压成20公斤左右的方块,运往企业进行深加工。一部分进入青贮池,成为牛羊的“营养餐”;一部分用于培育菌菇,成为“基料化”利用的典范。
“我们推动‘五化’利用,就是要让秸秆‘吃干榨尽’。”李志伟说,“肥料化、饲料化是主力,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也在协同发展,形成全链条利用格局。”
疏堵结合 农民成了“主角”
过去,秸秆禁烧靠的是“严防死守”,如今,平桂区更注重“疏堵结合”,通过宣传引导、技术培训、示范带动,让农民从“被动禁烧”转向“主动利用”。
“我们不仅发资料、开培训,还组织群众现场观摩,教他们怎么用秸秆做饲料、种蘑菇。”羊头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董平花说。此外,该区还打造了俞合、五丰、菊峰媛等一批示范点,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绿色转型 蹚出循环新路
秸秆综合利用,不仅解决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还提升了土壤质量,带动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平桂区秸秆资源化利用已带动农民增收超5000万元,20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全链条利用、全周期管理’为目标,持续推进‘五化’模式,力争2025年综合利用率90%以上。”李志伟对秸秆综合利用带来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信心满满。
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平桂区秸秆“五化”利用走出绿色致富路的事例证明,秸秆不是负担,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绿色转型的路上,秸秆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写下一段段‘变废为宝’的生动故事。”平桂区一名领导说。(李祖彪 陶胜平)
来源:平桂区农业农村局 平桂区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