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视频号“半月谈”发布的一则短视频引发热议。视频直指部分基层乡镇政府“门难进”现象,强调政府机关的门不应成为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墙”,而是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江苏省沭阳县沂涛镇恰好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作为全县唯一不设门禁的镇政府,这里大门常开、群众常来、笑声常在,群众走进大院如同回到自家院落般自在舒心。
“公众可以随意进出的政府,才会让人觉得,那是‘我们’的政府。”这句直击人心的话语,正是沂涛镇一直坚守的治理信条。从明清县衙“回避”“肃静”的森严壁垒,到现代政府“拆围透绿”的开放亲民,本质上就是打破隔阂、回归公共属性的实践。
![]()
▲沂涛镇人民政府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逐渐以开放姿态拥抱群众,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政府空间的价值,使其成为承载民生需求、接纳群众参与的公共空间。沂涛镇坚持将“敞开大门”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准则,便是让政府大院真正回归“人民广场”的本质。
![]()
开放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每到夏收秋种时节,镇政府院内和党群服务中心的空地便主动向村民开放,“乡亲们,政府院内可以晒粮”的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一延续多年的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户晾晒粮食的燃眉之急,更让金黄的谷物成为干群同心的见证。
![]()
茶余饭后,居民们散步至此,可以自然地走进院内歇脚纳凉,感受习习晚风,孩子们也会在空地上嬉戏打闹,让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夜空。不仅如此,政府院内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时常会免费播放各类电影大片,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观影,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没有“机关重地,闲人免进”的警示,群众有诉求无需提前通报,可直接走进办公室找到相关领导反映问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让许多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化解。正如安徽舒城开放机关食堂、重庆荣昌共享公共空间的实践一样,沂涛镇的这些举措,打破了“机关重地”的神秘感,让政府从“高冷的管理者”彻底转变为“贴心的服务者”。
![]()
▲接待来访群众
在沂涛镇村民的口中,“方便”“亲切”“放心”是提及政府大院时最常出现的词汇,而这些朴素的评价,正是对开放治理最真挚的认可。“以前总觉得政府大院是‘衙门’,没事不会进,现在就像逛自家后花园一样自在。”家住太平社区的王大爷深有感触地说。他常趁着白天没事,来政府大院看免费电影,每到傍晚,也都会来政府大院散步,和老伙计们聊聊天。
![]()
“夏季抢收抢种,大家伙忙的饭都来不及吃,麦子收回来就可以到广场上晒,干部们还帮着翻粮。”农户李大哥一边回忆,一边指着大院里曾经晒粮的空地,语气里满是感激。“特别是今年秋收,阴雨连绵,镇里不仅开放场地让我们晒粮,还安排人帮我们抢收水稻,谁家收粮遇到个困难事都能找村里帮忙。”
![]()
▲党员干部助力秋收
当群众可以随意进出政府大院,当晒粮的农民成为沂涛镇政府院内的主角,我们看到的不是管理的失序,而是一种“政府大院即市民家园”的治理自信与情怀。从“衙门深似海”到“大院门常开”,沂涛镇这扇永远向群众敞开的大门,拆掉的是有形的门禁,搭建起的,却是一座坚实的干群“连心桥”。
![]()
正如河南卢氏那块“圣谕碑”所昭示的:真正的治理智慧,从来都在于“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敬畏之心,在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永恒坚守。当政府大院真正成为群众想来、愿来、常来的“幸福家园”,民心自然凝聚,治理也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
来源:醉美沂涛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