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缴几万残保金,心疼但没办法”——这是很多企业的通病。但上海某制造企业却把“被动缴费”变成了“主动赚钱”:2024年安置8名残疾人后,不仅免缴残保金,还拿到增值税退税60多万元,企业所得税省了15万元,一年净省80多万。今天就拆解他们的实操路径,看看普通企业怎么复制这份红利!
一、案例背景:曾经的“成本负担”,现在的“红利来源”
这家制造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在职职工32人,2023年面临两大痛点:
残保金压力:按当地1.5%安置比例要求,需安置0.48人(按1人算),未安置时年缴残保金=(32×1.5%-0)×10万(年平均工资)=4.8万元;
税负压力:年缴增值税约80万元,企业所得税约60万元,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2024年3月,通过才朔HR规划,企业在包装、仓储岗位安置8名肢体残疾人(占比25%),刚好满足增值税即征即退条件,从此开启“降本模式”。
二、红利拆解:4项优惠叠加,年省80.8万元
1.增值税即征即退:61.44万元到手
当地2024年月最低工资2100元,每人每月退税8400元(2100×4),8人一年退税=8400×8×12=61.44万元。
实操细节:企业每月增值税应缴约6.7万元,退税额度足够覆盖,相当于全年增值税“零缴纳”,还能结转剩余额度抵扣后续税款。
2.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14.4万元减免
给8名残疾职工年发工资合计57.6万元,汇算清缴时按115.2万元扣除(57.6×2),按25%所得税率算,省税=(115.2-57.6)×25%=14.4万元。
3.残保金全额免征:4.8万元省下来
安置比例25%远超当地1.5%要求,2024年残保金直接免缴,不用再缴4.8万元。
4.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0元支出
企业有厂房占地4000㎡,年土地使用税10万元,因安置比例≥25%且人数≥10人(8人虽未达10人,但上海部分区域对中小企业放宽要求),申请后免征当年土地使用税10万元。
合计年省:61.44+14.4+4.8+10=90.64万元,扣除残疾职工工资成本57.6万元,净省33.04万元?——不对!
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残疾职工工资是企业正常用工成本,就算不安置残疾人,也需要招聘普通员工支付工资。该企业原本包装、仓储岗位需8名普通员工,年工资成本约60万元,换成残疾职工后工资成本57.6万元,反而省了2.4万元。因此实际净省=90.64+2.4=93.04万元!
三、关键操作:3个核心动作,让优惠落地
1.岗位改造:花2000元搞定“无障碍适配”
企业仅对仓储区域做了简单改造:加装扶手、铺平地面台阶、调整货架高度,总共花了2000元,就满足了残疾人上岗需求,完全不用大额投入。
2.人员对接:通过残联+专业机构,快速匹配
通过当地残联推荐+才朔HR筛选,1个月内就找到了8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且都经过简单岗前培训,上岗后很快适应工作节奏,生产效率和普通员工持平。
3.合规申报:资料齐全,退税2个月到账
准备好残疾人证、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工资流水等资料,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退税申请,1个半月后收到第一笔退税,后续每月自动申报,流程很顺畅。
四、为什么这家企业能成功?3个可复制的经验
不纠结“特殊岗位”,用普通岗位适配:很多企业觉得“没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其实包装、分拣、行政等岗位都能适配,不用刻意创造岗位;
借助专业力量,少走弯路:通过才朔HR对接资源、规划方案,避免因不熟悉政策导致申报失败;
把“社会责任”变成“经营优势”:安置残疾人不仅没影响生产,还能拿到政策红利,同时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招投标时更有优势。
总结:政策红利不等人,现在布局正当时
很多企业还在靠“压缩开支、裁员降本”,但聪明的企业已经学会用政策赚钱。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不是“公益补贴”,而是国家给企业的“合规红利”,只要找对岗位、做好合规,就能实现“降本+履责+树形象”三重收益。
如果你的企业也在缴残保金、税负压力大,不妨试试这条路径。才朔HR能帮你:①免费测算优惠额度;②对接适残岗位和人员;③代办申报流程;④全程合规把控,让你轻松拿红利、零风险操作。
现在联系才朔HR,可获取同款企业助残降本方案,看看你的企业能省多少钱、怎么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