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年,印度要当‘发达国家’。
![]()
![]()
这话不是街头小贩卖瓜时的吆喝,是莫迪在红堡城墙上对着麦克风说的。
台下鼓掌,手机举成一片海。
可鼓掌完,德里南郊的诺伊达,照样有年轻人花35卢比买一杯奶茶,蹲在路边刷招聘App——岗位没几个,要求先写“五年经验”。
半导体厂倒是真来了。
古吉拉特邦的黄土刚铺上水泥,塔塔和台湾力晶的牌子就挂上去。
28纳米,月产4万片,听起来像给全球芯片战争添了个小兵。
可小兵拿的是2008年的武器——别人已经打到3纳米,指甲盖里塞150亿晶体管,印度才学会把28纳米刻得整整齐齐。
好消息是“终于能造”,坏消息是“刚造就落后”。
像极了考试铃响才写完名字,交卷时间只剩十分钟。
核电也摁了快进键。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杰塔普,俄罗斯给的反应堆轰隆隆并网,700兆瓦,够给孟买地铁加几趟空调车。
目标列得漂亮:2032年干到22吉瓦,比现在翻三倍。
可铀燃料一半靠进口,价格看美元脸色;技术图纸里还夹着俄文脚注,翻译没读完,工期先超支。
原子能部说“自主化”,身体很诚实——关键阀门依旧从莫斯科空运,像给国产航母配进口螺丝。
贫困数字最会讲故事。
世界银行把贫困线摁在2.15美元,印度18.7%人口躺在下面,比2011年少一半。
可少的是数字,不是人。
比哈尔邦依旧三成百姓日收入买不到一杯星巴克,喀拉拉邦却能把贫困率压到8%,靠的不是IT神话,是海湾国家汇回来的打工汇款。
城市贫民窟更尴尬:十年只少了三个百分点,47%的低收入家庭仍住在铁皮屋顶下,下雨先找盆,网络信号靠“蹭”。
GDP涨到3.1万亿,铁皮纹丝不动,像给经济高速列车配了慢车厢,挂不上钩,只能拖。
年轻人最懂落差。
![]()
6.6%的GDP增速写在彭博终端,14.6%的青年失业率挂在每个出租屋的墙上。
每年1200万个岗位缺口,不是缺椅子,是缺像样的椅子——工厂想要熟练工,毕业生手里攥的是商科文凭;教培行业被砍后,英语流利的姑娘只能去卖保险。
“人口红利”四个字,听起来像红包,拆开一看,里头是欠费单。
外部世界也不给面子。
WTO里,印度依旧顶着“发展中”帽子,欧美却想把它踢出自助餐区:补贴?
不行;关税?
再降。
边境电子屏播着“印度制造”,港口海关堆着中国来的零部件——先贴牌,再出口,数据算本土,利润算海外。
像极了朋友圈晒健身照,实拍地点在P图软件里。
莫迪的解法简单粗暴:砸钱给芯片、核电、国防,造一个“高大上”橱窗。
逻辑不算错——先把招牌立起来,再慢慢填里子。
可橱窗外面,奶茶摊的小伙子还在等面试通知;贫民窟的姑娘仍在算今天能不能多接一单家政。
宏大叙事和微观生活之间,缺一条扶梯,只有一条缝。
2047年只剩22年,目标写进PPT很容易,写进人生很难。
半导体厂能点亮古吉拉特夜空,却照不到比哈尔的泥路;核电站能喂饱城市电网,却暖不了铁皮屋顶。
印度想一步跨进发达国家,得先回答一个更小的问题:
如何让一杯35卢比的奶茶,喝得出明天的味道?
答案没写在政府白皮书里,藏在每一次招聘、每一张汇款单、每一次停电后的发电机轰鸣。
故事才写到中段,结局开放。
只是下次再听到“发达国家”四个字,不妨先抬头看看——
城市边缘那片黑压压的贫民窟,灯有没有多亮一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