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关于一个国家赌注的故事,这个国家叫日本。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的前二十多年,日本先后参加了两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两次“豪赌”几乎把国家的底牌全部用尽。
把这段历史讲清楚,需要注意两件事:一是战场上发生了什么,二是这些战事如何把国内生活和国家能力推到了极限。
先说第一回合,那场和俄国的大战。
日本在甲午战争后一直想在东北站稳脚跟,可是列强的干涉让事情复杂起来。
![]()
结果和俄国的矛盾爆发为全面战争。
海上日本先下手发动对俄舰队的突然攻击,陆地上则是持久攻坚。
要夺一个有利的高地,就是要扔下多少人和多少弹药。
一个又一个阵地被攻下,每一次胜利都用大量兵力去换。
海上的一胜固然耀眼,但陆地上的伤亡和消耗更沉重。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场战争的花费。
国家为了支持前线,先是国内加税,接着大量发债,还向外国借钱。
把这些钱加起来,战争结束后账面上显示的数额非常惊人。
这不是小数目,而是用多年税收来衡量的巨额开支。
![]()
普通百姓本来被动员出来支持战争,心想战争结束还能得到补偿或好处,结果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反而日常生活变苦了。
失望和愤怒在市井间蔓延,街头骚动此起彼伏,这些都直接打击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第二回合发生在更远的地方:西伯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内部动荡,列强决定插手。
日本并没有按最温和的剧本走,而是派出了一支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部队,打算借机扩大势力。
那时的日本领导层抱着大把算盘,想要把西伯利亚变成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缓冲区。
但现实很快揭示了错误。
西伯利亚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都很难,补给线拉长,后勤成了巨大难题。
更糟的是面对的是灵活的抵抗力量,正规军之外还有游击队和民众反抗。
这场干涉不像想象中那样漂亮。
日军在一些地方遭受了严重损失,日常补给和兵力耗费远超预期。
![]()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看着日本扩张,开始怀疑其意图,逐步撤兵或与日本保持距离。
![]()
到头来,日本成了孤军。
国内的粮价被推高,生活成本飙升,城市里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政府处在两难:一方面要继续维持海外军事存在,另一方面要稳定国内,保住统治。
经济和社会压力最终迫使日本不得不撤回部队。
这次干涉既没有带来地面上的领土收益,也伤了国家的面子。
把两次战争放一块儿看就更直观。
这两场战事的花费总和,是国家许多年税收的总和。
财政被掏空,国库没有了多余的钱来做其他事。
受伤的士兵不可能立刻融入社会,退役和伤残的安置也需要大量开支。
社会上因为物价上涨而爆发的骚乱,也拖累了国家的恢复力。
外交方面,虽然在某些时候日本和盟友有合作,但扩张行为使得列强对它的态度变得更谨慎,甚至开始制衡。
这些具体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混战这段时间,日本无法像之前那样轻易出手。
中国当时局势混乱,确实给邻国留下了介入的机会,但介入需要钱、需要兵、也需要国内支持。
日本在早前两次战争中已经把这些资源和民心消耗殆尽。
没有充足的财政,不能持续供应军需;没有社会支持,无法长时间承受战争带来的苦果;在国际上又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自由行动。
于是,克制与观望成了更实际的选择。
这段历史说明,战争不是只计较一场胜负那么简单。
胜利如果带来的代价太高,国家的后续能力反而会被消耗殆尽。
日本在这十几年里的两次重大投入,为后续的对外政策设定了实际的界限。
![]()
这些界限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国库里、体现在街头的抗议声里、体现在外交场合的隔阂里。
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日本在中国的动作显得克制而谨慎,不是因为没有野心,而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再去赌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