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64岁,是小区里出名的“热心肠”。可最近,身边的邻居们发现王阿姨有点“变”了:明明刚刚还在找钥匙,转眼却记不起钥匙放哪了;原本活泼热络的她,现在连常常参加的晨练都时常漏掉。
有一次,王阿姨甚至忘了自己的家门号,这让儿女们心里七上八下。大家都觉得,也许只是年纪大了,难免有点“健忘”。但王阿姨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大问题。
![]()
她和女儿去医院咨询,医生听完详细描述后郑重说道:“其实,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健忘,有可能是大脑萎缩的早期信号。
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还能有效干预。”此话一出,让在场的人都绷紧了神经:大脑萎缩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平时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和应对?
很多人以为,大脑萎缩是衰老的自然结果,殊不知,部分人过早出现大脑萎缩,与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根据2021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布的相关研究,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有大约18.6%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萎缩。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不少“蛛丝马迹”其实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悄悄浮现,却往往被忽视。尤其是以下3种身体反应,多数人并没把它和大脑变化联系起来,你知道是哪些吗?
![]()
很多人把偶尔忘东忘西不当回事,但医学上区分“普通健忘”和“病理性记忆障碍”非常重要。大脑萎缩首当其冲的影响,是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下降。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一项对1221名60岁以上老人追踪8年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功能下降者,其脑部灰质体积平均比同龄健康者缩小约14.7%。这时,除了反复丢三落四,你还可能发现:
明显记不起近期发生的事,比如昨天和谁见了面、说了什么话;常常说错话、找不到合适词语表达;计算力变差,做简单家务也需要重复核查。
除了认知障碍,情绪和行为同样会随之起波澜。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曾总结:大脑额叶萎缩常伴随情绪变化或反常行为。例如:
![]()
脾气变得暴躁、容易与家人争吵;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失落感,不再感兴趣原先喜欢的活动;处理生活琐事时变得拖沓、缺乏主动性。
失眠、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走路不稳、步伐拖沓,也可能和大脑萎缩相关。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大脑萎缩与睡眠紊乱及小脑功能下降相关,在受试人群中,出现步态异常者的脑萎缩风险提高了约28.5%。日常的异常可能包括:
晚上总是睡不安稳,夜间频繁醒来;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行走时出现不自觉的蹒跚和反应迟缓。
为什么大脑会“缩水”?除了不可逆的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长期熬夜、吸烟、大量饮酒都是风险因素。此外,精神压力大、极少运动,也是公认的健康“隐形杀手”。
随着大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和结构改变,这些身体反应会一步步显现。如果我们对这几种信号视而不见,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预示更为严重的痴呆进展。
不过,大脑萎缩并非无法逆转。“未老先衰”,关键还是能否早做干预。
均衡饮食护脑:保持足够的DHA、维生素B族、维生素E摄入,比如多吃坚果、深海鱼、绿叶蔬菜,每周变换主食结构,以谷豆混合为佳。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显示,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富含DHA和优质蛋白,有助维持神经细胞健康。
![]()
定期规律锻炼:每周至少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如快步走、太极、游泳,研究表明,每周规律锻炼可以让大脑萎缩速度降低12.5%-18.7%。
主动社交+脑力挑战:多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新知识、玩拼图或下棋等智力游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长期调查显示,每周主动参加社交互动≥3次的老人,大脑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了22.4%。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