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老师当博导?涉事高校通报
高中学历老师当博导?涉事高校通报
![]()
高中学历骗成高校博导?江苏科技大学通报:解聘报案,千万经费去向成谜
“高中学历竟能身披‘外籍院士’光环,拿着千万待遇当高校博导?” 近期,江苏科技大学 “伪博导” 事件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刷新了公众对学术造假的认知底线。11 月 18 日,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正式通报,明确认定教师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与其的聘用协议,同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这场持续两年的学术骗局,不仅撕开了高校人才引进中的审核漏洞,更让国家千万科研经费的去向、受误导学生的学业损失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光鲜履历:从 “高考状元” 到 “外籍院士” 的完美剧本
事件的核心主角郭某,曾是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明星教授”。在学校当初的引进宣传资料中,他的履历堪称 “天选科研人” 模板,每一项标签都足以让高校争抢。
公开信息显示,郭某自称是 1994 年陕西省 685 分理科状元,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随后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周惠久院士等学界泰斗。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学术头衔: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NASA 奖项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同时身兼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和审稿人。在学术成果方面,他号称 25 年间发表 185 篇国际顶刊论文,手握 69 项国际及欧洲专利,还斩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航天纳米材料等 “卡脖子” 领域贡献突出。
如此 “顶配” 的履历,让江苏科技大学在 2023 年通过猎头公司将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时,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待遇:300 万元安家费、140 万年薪,外加每年超 500 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累计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万元。入职后,郭某更是迅速成为学校的 “科研名片”,不仅顺利获评教授、博士生导师,招收了多名硕博士生,还曾与学校其他教师甚至副校长合作申请专利,其研发的 “超低温高强韧钛合金” 还被媒体宣传为年度 “十大科技进展”,俨然成为该校科研领域的核心骨干。
![]()
骗局败露:高中学历与 “子虚乌有” 的学术光环
纸终究包不住火。2025 年 9 月,江苏科技大学收到关于郭某学术不端的举报,学校随即启动调查程序。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份看似完美的履历被逐一戳穿,背后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学术诈骗。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郭某的真实学历仅为高中,毫无科研背景。他所谓的 “高考状元” 身份查无实据,1994 年陕西省理科状元名单中并无其名;声称师从的周惠久院士早在 1999 年就已去世,根本不可能指导他完成学业;海外博士学历、德国国家科学院工作经历均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就连号称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代表作,在相关数据库中也查无此文。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郭某头顶的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头衔,被证实是可通过缴纳 “服务费” 获得的 “水院士”,颁发机构实为民间组织,并非具有公信力的学术权威机构。其宣称的国际专利、科研奖项等核心学术成果,要么是 PS 伪造证书,要么是采用 “同名替代” 的套路盗用他人成果,所有关键学术指标均系造假。
据知情人透露,郭某的造假手段其实并不高明,诸多疑点只要稍加核实就能识破。比如高考状元身份可通过教育部门档案核查,院士弟子身份只需向相关院校求证,海外学历也有成熟的认证渠道,即便是 “外籍院士” 头衔,核实颁发机构资质也能发现破绽。但这些最基本的背景调查环节,在郭某的人才引进过程中均未落实,让他得以蒙混过关,在高校任教两年之久。
![]()
通报回应:解聘报案 + 问责整改,学生已妥善安置
11 月 18 日,江苏科技大学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后,正式发布通报回应舆论关切。通报明确表示,经调查取证,已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与郭某的聘用协议。针对受影响的团队师生,学校已进行妥善安排,为相关硕博士生重新指派了新导师,确保其学业不受严重影响。
同时,学校在通报中承认,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 “材料审核把关不严” 等问题,将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同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人才引进流程中的漏洞,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此外,学校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郭某已被警方带走调查,其在学校官网上的相关信息也已全部下架,人事处工作人员仅回应 “已不在学校”。
通报发布后,虽然学校的及时处置获得了部分网友的认可,但更多的质疑仍集中在审核疏漏、经费去向等核心问题上。有网友尖锐地质问:“人事部门连最基本的学历核验都不做吗?学术成果不查真伪就拨款数千万,这是对国家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网友追问:“推荐郭某的猎头公司是否参与造假?相关审核责任人该承担何种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法律层面的追责已同步启动。律师表示,单纯的学术造假可能不直接构成刑事犯罪,但如果调查证实郭某侵占、挪用国家科研经费数额较大,可能构成贪污罪或挪用公款罪,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而学校在招聘考核、经费审核等环节若存在明显失职,相关责任人也需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及渎职类犯罪。目前,公众最关心的千万科研经费具体流向,仍需等待公安机关的进一步侦查结果。
舆论哗然:学术公平底线与高校人才引进反思
这场荒诞的学术骗局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吐槽 “刷新认知下限”,相关话题很快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骗子的胆大妄为,更在于高校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
“高中学历骗成博导,拿着 140 万年薪,比很多真正搞科研的教授待遇都好,这是对寒窗苦读学者的侮辱”,有网友如是感慨。更多网友为受影响的学生感到惋惜:“跟着假导师做了两年科研,方向可能都是错的,这两年的青春和心血怎么算?” 还有网友犀利地指出,这件事暴露了部分高校在 “抢人才” 热潮中的功利心态 —— 重头衔、重宣传、轻核实,为了追求所谓的 “科研政绩”,盲目迷信 “外籍院士”“高被引科学家” 等标签,却忽视了人才引进最基本的真实性核查。
事实上,近年来学术造假、履历造假的事件在高校领域偶有发生,但高中学历能一路 “通关” 成为博士生导师,且骗取数千万元资源的案例实属罕见。这一事件也给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人才引进绝非 “一引了之”,更不能沦为 “唯头衔论”“唯成果论” 的功利游戏。学术圈本应是严谨、求真、务实的地方,一旦审核防线失守,不仅会造成国家科研经费的流失,更会破坏学术生态的公平与纯净,让真正潜心科研的工作者寒心。
对于高校而言,此次事件既是教训也是契机。未来,人才引进必须建立起全流程、多维度的核查机制,不仅要核实学历、履历的真实性,更要对学术成果进行实质性审查,通过同行评议、原始数据核查等方式,杜绝 “纸面成果” 造假;同时,要规范猎头公司合作机制,明确其背景调查的责任与义务,避免成为造假者的 “输送通道”;此外,还需完善问责机制,对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形成有力震慑。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的整改工作已全面启动,公安机关的侦查也在推进中。这场学术骗局的最终结局如何,千万科研经费能否追回,相关责任人将受到何种处罚,仍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已深刻揭示:学术诚信是不可触碰的底线,高校人才引进必须把好 “真实关”“质量关”,唯有如此,才能守住学术圈的纯净,让国家的科研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尊重与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