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回来干什么?"
站在熟悉又陌生的村口,我听着婶婶冷漠的声音,手里紧握着那张皱巴巴的车票。八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却没想到迎接我的是这样的话语。
身后的出租车早已绝尘而去,只剩下我一个人站在这条曾经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上。远山如黛,炊烟袅袅,一切都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我已经不再是那个24岁就匆匆离开的小伙子了。
"婶婶,我只是想回来看看。"我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
她冷哼一声,转身就要走,却又停下来回头看了我一眼:"看什么?你不是已经在浙江过得很好吗?"
01
记得当年离开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秋天。那时的我24岁,刚刚从县城的技校毕业,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
"小康啊,浙江那边有个不错的工作机会,你要不要去试试?"村里的老支书找到我,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我叫李康,从小在这个小山村长大。父母早逝,是奶奶一手把我拉扯大。奶奶常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能出去见见世面是好事。当听说浙江那边有个电子厂在招工,工资还不错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犹豫。
"奶奶,我去浙江工作,以后每个月都给您寄钱回来。"我握着奶奶满是皱纹的手说道。
奶奶笑得很开心,她总是说我有出息,将来一定能闯出个名堂来。村里的乡亲们也都很羡慕,纷纷说我有福气,能到大城市去工作。
那天临别的时候,半个村子的人都来送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鼓励我好好干,别忘了家里的乡亲们。我背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奶奶给我准备的几件换洗衣服和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小康,到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困难就给家里写信。"奶奶一边说着,一边偷偷抹眼泪。
我当时年轻气盛,觉得男儿志在四方,离别只是暂时的,等我在外面闯出名堂,一定会风风光光地回来。那时候根本没想到,这一走就是八年,而且再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坐在开往浙江的长途汽车上,我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家乡,心中满怀着对未来的期待。我以为我很快就会回来,带着成功和荣耀,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02
到了浙江的第一年,一切都很顺利。我在宁波的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工作,虽然是流水线作业,但工资确实比家里高出不少。每个月我都会按时给奶奶寄钱,还经常写信报告自己的近况。
"奶奶,这里的生活挺好的,厂里包吃包住,我已经学会了很多技术,相信很快就能升职加薪了。"我在信中总是报喜不报忧。
其实那时候的日子并不容易。工厂里的工作很辛苦,每天要站十几个小时,手被机器磨出了茧子。宿舍里住着八个人,环境嘈杂,经常睡不好觉。但我年轻,觉得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只要能挣到钱,能让奶奶过上好日子就行了。
第二年的时候,厂里来了一个新的质检员,是个浙江本地的女孩子,叫张美玲。她比我小两岁,长得清秀,说话温声细语,和我们这些外地工人不太一样。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太多接触,她负责质检,我在生产线上。偶尔她走过来检查产品质量的时候,我们会点头打个招呼。后来有一次厂里组织联欢会,我们坐在了一起。
"你是湖南人吧?听口音就知道。"她笑着对我说。
"是啊,湖南山区来的,第一次到这么大的城市。"我有些不好意思。
她并没有因为我是外地人而看不起我,反而对我家乡的情况很感兴趣。我们聊了很久,从家乡的风土人情聊到各自的理想抱负。她说她也是农村出来的,能理解在外打拼的不容易。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觉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一点温暖。
03
和美玲交往了一年多,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她经常在下班后教我普通话,纠正我的湖南口音,还带我熟悉宁波的各个地方。在她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康哥,你有没有想过以后的事情?"有一天,我们在海边散步的时候,她突然问我。
"什么以后的事情?"我有些不明白。
"就是我们两个人的以后啊。"她脸红了,声音小得像蚊子。
我这才意识到她的意思,心中既兴奋又紧张。说实话,我也想过和她的未来,但总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好,配不上她。
"美玲,我只是个外地的打工仔,家里条件也不好,我怕..."我欲言又止。
"我不在乎这些。"她打断了我的话,"我看中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出身和财产。而且我爸妈也见过你了,他们觉得你人很实在,很踏实。"
原来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她已经带我见过她的父母了。她父亲是个老实的农民,母亲在镇上的小学当老师。他们对我这个湖南小伙子印象不错,觉得我勤劳肯干,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结婚。"她鼓起勇气说道,"我家那边的习俗,可以招女婿上门。"
招上门女婿?我愣住了。这在我们湖南是很少见的,一般都是女方嫁到男方家里。但想到美玲的父母对我这么好,而且我在浙江也没有什么亲人,或许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需要回家和奶奶商量一下。"我说道。
"当然,这么重要的事情肯定要和家里人商量。"她很理解。
那天晚上,我给奶奶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详细地介绍了美玲的情况,以及她家的提议。我在信末写道:"奶奶,如果您同意的话,我就留在浙江了。这里的生活条件比家里好,将来我们有了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04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奶奶的回信。她在信中说:"小康,你已经长大了,该有自己的判断。如果那个女孩子真的好,她的家人也真心接纳你,那就按照他们的习俗办。奶奶年纪大了,不图别的,只希望你能过得幸福。"
看到奶奶的回信,我既感动又愧疚。奶奶把我养大不容易,本指望我能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没想到我却要入赘别人家。但她没有责怪我,反而全力支持我的选择。
于是在第三年的春天,我和美玲举办了婚礼。按照当地的习俗,我正式成为了张家的女婿。婚礼很简单,但很温馨。美玲的父母把我当成亲儿子一样对待,邻居们也都很友善。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在厂里继续工作,存钱准备将来买房子。美玲很会过日子,把我们的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每个月我还是会给奶奶寄钱,并且写信报告我们的近况。
两年后,我们的儿子出生了。按照张家的传统,孩子跟母亲姓,叫张明辉。看着怀中的小生命,我既高兴又复杂。高兴的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复杂的是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承继李家的血脉。
但这些想法很快就被父亲的喜悦冲淡了。小明辉长得很可爱,特别聪明,会走路的时候就叫我"爸爸"。美玲的父母更是把他当成心肝宝贝,整天围着他转。
那几年是我来浙江后最快乐的时光。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一切都很完美。我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家乡,还有一个在家乡等我的奶奶。
每次给奶奶写信,我都会提到想回去看她,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起初是工作太忙,请不了假;后来是美玲怀孕了,需要人照顾;再后来是孩子太小,不方便带着长途旅行。
05
就这样,一晃八年过去了。在这八年里,我从一个青涩的农村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三十二岁的男人。我在厂里升了职,成了车间主任,收入也比以前高了不少。我们买了房子,在宁波真正扎下了根。
美玲也从当初的质检员升为了品控部门的主管,她能力很强,深得领导信任。小明辉已经五岁了,在当地的幼儿园上学,说的是标准的浙江话,偶尔听到我说湖南方言还会好奇地问这问那。
表面上看,我们这个小家庭过得很不错。但我心里总有一个地方空着,那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奶奶的愧疚。
八年来,我只是通过书信和奶奶联系,从来没有回去过。每次想到要回家,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止我。说是工作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我害怕回到那个熟悉的村子,害怕面对乡亲们的眼光,害怕承认自己已经彻底成了一个外乡人。
就在上个月,我突然接到了村支书的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很沉重:"小康啊,你奶奶病得很重,一直在念叨你。如果方便的话,你还是回来看看吧。"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一下子就乱了。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立刻想请假回家,但厂里正值生产旺季,走不开。我安慰自己说等忙完这阵子就回去,一定要回去。
两周后,我再次接到电话。这次是婶婶打来的,她在电话里哭着说:"小康,你奶奶走了。昨天晚上走的,走得很安详,但她到最后都在说你的名字。"
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奶奶走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八年来,我一直说要回去看她,却总是推迟再推迟,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美玲看到我的状态,主动提出陪我回家奔丧。但我拒绝了,我觉得这是我必须独自面对的。
就这样,我踏上了回家的路。八年了,第一次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是站在村口,听着婶婶冷漠的话语,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已经不再属于这里了。
现在,我拖着行李箱沿着熟悉的小路往家里走。每一步都很沉重,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八年的时光,究竟改变了什么?当我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我会看到什么?
走到家门口,我伸手想要推门,却发现手在颤抖。深吸了一口气,我推开了那扇木门。眼前的景象让我彻底愣住了...
06
门内竟然坐着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正在悠闲地喝茶看电视。
"你谁啊?怎么随便进人家家里?"男人看到我,立刻站了起来,语气很不友善。
我愣了几秒,才结结巴巴地说:"这...这是我家啊,我是李康,李奶奶的孙子。"
男人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哦,你就是那个去浙江的?我听说过你。不过这房子现在是我的了,我买下来的。"
"买下来的?"我不敢置信,"这怎么可能?这是我奶奶的房子啊。"
"你奶奶去世前欠了医药费,还不上,只能把房子卖了。我花了三万块钱买的,有房产证的。"男人从桌上拿出一张证书给我看。
我接过证书,上面确实写着新主人的名字。我的双腿一软,几乎站不住了。奶奶为了治病,竟然把房子卖了?而我这八年来,一直以为自己每个月寄的那点钱足够她生活了。
"那我奶奶的东西呢?她的遗物呢?"我颤声问道。
男人指了指门口的一个纸箱子:"都在那里了,你拿走吧。对了,你奶奶临终前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我赶紧走过去:"什么话?"
男人犹豫了一下,说:"她说,她不怪你,让你在外面好好过日子,不要为她难过。还有,她说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你一面。"
听到这话,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蹲在纸箱旁边,看着里面奶奶的遗物:几件旧衣服,一张我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一叠厚厚的信件。
我颤抖着手拿起那叠信件,发现都是我这些年写给奶奶的信,她全部保存着。每封信的边角都已经发黄了,显然被翻阅过无数次。在最后一封信的背面,我看到了奶奶颤抖的字迹:
"小康,奶奶想你了,真的很想很想。如果有来生,奶奶还想做你的奶奶。"
看到这行字,我彻底崩溃了,跪在地上放声大哭。
07
从新主人家里出来后,我抱着奶奶的遗物漫无目的地在村里走着。八年的变化比我想象的更大,很多老房子都拆了,建起了新的楼房。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也变得陌生了。
走着走着,我遇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大伟。他现在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店,日子过得还不错。
"小康?真的是你?"大伟看到我很惊讶,"你怎么现在才回来?你奶奶的丧事都过了半个月了。"
"我...我工作太忙了,刚请下假。"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大伟看了看我怀里的纸箱,叹了口气:"你知道吗,你奶奶生病这两年,经常站在村口望着通往外面的路,说在等她的孙子回来。村里人都劝她,说你在外面发达了,肯定很忙。她总是说,她相信你一定会回来的。"
"她生病很严重吗?"我问道。
"开始就是普通的感冒,但她年纪大了,身体本来就不好,后来发展成肺炎。医生说如果早点治疗,不会这么严重的。但她舍不得花钱,总是拖着。"大伟摇摇头,"最后实在不行了,才去县医院,但已经晚了。"
我问起房子的事情,大伟告诉我详细的情况。原来奶奶生病后,医药费花了不少钱,我每个月寄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她舍不得问我要钱,怕给我添负担,只能把房子卖了。
"其实村里很多人都愿意帮忙,但你奶奶说她不能拖累别人。她总说她的孙子很有出息,在大城市工作,过得很好,不用担心她。"大伟的话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
我又问起婶婶为什么对我那么冷淡,大伟苦笑了一下:"你婶婶其实也是为你奶奶抱不平。你奶奶生病的时候,她天天去照顾,比亲儿子还亲。她觉得你这八年来只会寄点钱,连人都不回来看看,太不像话了。"
我无言以对,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我这些年过得确实很好,但我忘记了最重要的人。我给了奶奶钱,却没有给她最需要的陪伴。
晚上,我住在村里的小旅馆里。翻看着奶奶的遗物,我发现了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着我每次寄钱的数额和时间,还有她对我的思念。
"康仔今天又寄钱来了,这孩子真孝顺,就是太忙了,连个电话都打不了。"
"今天村里小张的儿子从上海回来了,带着媳妇和孩子,一家人好热闹。我想康仔什么时候也能带着媳妇孩子回来让我看看。"
"身体越来越不好了,真想再见康仔一面,哪怕就一面也好。"
看着这些记录,我的心如刀割。奶奶从来没有埋怨过我,反而一直在为我找借口,说我忙,说我孝顺。她到死都没有责怪我一句。
08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了奶奶的坟前。这是村里新建的公墓,环境很好,但我总觉得奶女一定不习惯这里,她更喜欢老家后山那个安静的地方。
我在坟前坐了很久,跟奶奶说了很多话。我告诉她我的妻子很好,孩子很聪明,我们在浙江过得很幸福。我也向她道歉,为自己这些年的自私和忽视道歉。
"奶奶,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以为给您钱就够了,却忘记了您最需要的是我的陪伴。我以为我在外面过得好就是对您最大的报答,却不知道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见我一面。"
说着说着,我又哭了。这两天我已经哭了无数次,眼泪仿佛永远流不完。
下午,我去找了婶婶。她还是很冷淡,但当我向她真诚地道歉,感谢她这些年对奶奶的照顾时,她的态度软化了一些。
"小康啊,我不是要怪你,我知道你在外面不容易。但你奶奶真的很想你,她经常跟我说,如果有一天她不行了,一定要让你知道,她从来没有怪过你,她为你感到骄傲。"婶婶抹着眼泪说。
"她还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希望你能时常回来看看。这里永远是你的家,不管你在外面过得多好,不管你成了别人家的女婿,你都是我们村的孩子。"
听到这话,我再次泪如雨下。
在村里待了三天,我处理完了奶奶的后事,也和乡亲们一一告别。临走的时候,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每年都要回来,不能再让这样的遗憾发生。
回到浙江后,我把奶奶的遗物珍重地收藏起来,特别是那张我小时候的照片,我放在了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美玲看到我的状态,很心疼,她说以后我们每年都带着明辉回老家看看,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现在,每当我看到那张照片,都会想起奶奶慈祥的笑容。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孝顺不是给多少钱,而是陪伴。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奶奶走了,但她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思念,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人生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和成功,而是那些真心爱你的人。当你拼命追求远方的时候,不要忘记回头看看,那个一直在等你的人,也许正需要你的一个拥抱,一句问候,一次陪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