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亨氏在全运会期间投放的一组地铁广告
被大家热烈的讨论,旁光其实也很喜欢
但是在欣赏之余,不免产生了一些伤感
因为在最近几年,大家好像聊的都是怎么投流、获客、转化
突然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竟然已经产生了陌生感
这类“太像广告的广告”,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
创意消失,预算转移
以前的品牌部,是“想创意”的地方。
现在的品牌部,是“买流量”的地方。
过去的会议上讨论:“怎么出圈?”
现在的会议上讨论:“ROI多少?”
创意项目越来越少,流量预算越来越多,
所有人都在算账:
“多少钱能带来多少销售?”
“点击率能不能再高一点?”
“素材A还是素材B转化率好?”
创意没死,只是被算法打成了边角料。
为什么大家都开始信仰流量?
这里并没有任何贬低流量的意思
因为投流真的很有效。
一次好的投流能立刻带来数据,
转化、销售、曝光,一目了然。
相较之下,一个创意Campaign,
花了几十万拍TVC、请代言、办活动,
最后只能在复盘会上说:“我们提升了品牌认知。”
但老板要的,是实打实的销售额,而不是看不见的认知度。
于是流量成了新的方向,
每一分钱都要精准地“投”到潜在用户。
逻辑没错,只是品牌部,渐渐变成了广告投放运营组。
流量的尽头,是熄火的增长
但是,投流像兴奋剂。
投的时候,一切数据都在往上飙;
一旦停下,销量立刻回落。
流量能放大销售,却放不大品牌。
它能带来“人看见你”,但持续复购始终是被人质疑的点
当预算越来越集中到投流,
品牌失去了“造势”的能力,也失去了“自我表达”的价值。
一旦流量成本上涨,整个系统就像氧气消失一样窒息。
品牌部的未来,到底往哪走?
是继续做创意、讲故事、沉淀资产?
还是彻底拥抱数据和流量逻辑?
答案可能不在二选一。
品牌要学会用投流的精准,去放大创意的影响;
也要用创意的温度,去让流量变得更可持续。
真正的未来品牌部,不是“创意派”或“投流派”,
而是能在“算法”和“人性”之间找到平衡。
结尾:
创意未死,只是被流量淹没。
那些看似没有ROI的品牌建设,
也许是企业未来最便宜的增长。
而品牌人的课题,不是抱怨时代变了,
而是想清楚,我们应该如何去迎接新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