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的,身边学书法的书友里,十个有八个练欧体、颜体,偶尔有练赵体的,选柳体的简直凤毛麟角。更让人唏嘘的是,自从柳公权之后,历史上就再也没出过真正能扛起柳楷大旗的大家——明清倒是有几个人跟风学柳,可最后都没闹出啥名堂,就连启功先生的字虽带点柳体的瘦硬,也只是取了点骨力,压根不算专攻柳体。
为啥柳体这么“难出圈”?核心原因就一个:柳公权把楷书写到了“天花板”级别!
柳体是唐楷的集大成者,相当于把欧阳询的瘦劲严谨、颜真卿的宽博端庄、褚遂良的灵动、李邕的欹侧全揉进了自己的字里。唐代楷书最讲“法度”,点画该长该短、结构该松该紧,都有严格规矩,而柳公权直接把这套法度玩到了极致——他的字每一笔都刚劲有力,每一个结构都精准到无可挑剔,就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完美到自带“专属版权”。
可问题也在这:太完美的东西,反而难超越。学柳体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一笔一画精准模仿,横要够挺、竖要够直、撇捺要够劲,稍微差一点火候,字就会变得僵硬死板,要么像柴火棍堆的,要么笔画歪斜没精神,难怪有人吐槽“学柳容易变丑书”——不是柳体本身丑,是想学精太难,稍微跑偏就翻车。
这就把学习者的发挥空间卡得死死的。
学欧体可以稍微调整笔画粗细,学颜体可以灵活掌握结构宽博程度,可学柳体一旦脱离了柳公权的“标准答案”,立马就变味。
身边有个书友练柳体三年,单字临帖时能跟原帖差不离,可一到自主创作就崩了:字与字之间像散沙,整体布局杂乱无章,原本的刚劲变成了僵硬,越写越没信心,最后只好放弃转练颜体。
当然不是说柳体不能学,关键得找对方法。启功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先学二王、赵孟頫、董其昌打牢基础,等有了自己的审美和取舍能力,再回头吸收柳体的“骨劲”,只取精华不照搬全套,既借了柳体的优势,又没被它的程式化绑住手脚。
可咱们普通初学者哪有这本事?一上来就扎进柳体,很容易被那些严苛的规矩套住,写出来的字千篇一律,没了自己的灵气,最后要么放弃,要么写成“四不像”。
所以真心建议喜欢柳体的书友:别一开始就死磕柳楷!先练欧体、颜体或者二王打基础,等笔力稳了、懂得怎么取舍了,再回头借鉴柳体的骨劲和法度,把它变成自己书法的“加分项”,而不是“束缚项”。
你学过柳体吗?是不是也觉得越练越难?你觉得柳体为啥难出大家?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练字经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