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数十年间,哲学界在动物认知、动物道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深入剖析相关研究的哲学蕴涵,在此基础上尝试为一种更具进取心的动物哲学辩护,或可整体性地提高社会对动物的认识水平,促进动物认知、动物伦理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原文 :《一种更具进取心的动物哲学》
作者 |上海大学教授 刘小涛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单亚峰
图片 |网络
重新审视关于动物的讨论
对鸟兽虫鱼之属,哲学家向来不是特别措意。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哲人多“出于王官”,思虑的指向以“修齐治平”为要。动物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利用价值上,正如孟子所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因而,尽管古人对动物利用的知识积累颇丰,比如畜蛇、养鹤、驯鹰、相马,不过,关于动物认知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哲学讨论不太常见。著名的濠梁之辩是个例外,但这个故事是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怀疑论结论为人称道。在佛教、道教的诸多文献里,确乎有论及“有情众生”“众生平等”的内容,然而,这些讨论的动机往往不是为了理解动物和人类,这些思想资源对于当代学术研究的价值,需要仔细评估。
在常见的西方哲学经典著作里,动物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严肃对待。人们通常不会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算作他的哲学著作;笛卡尔断言动物没有语言和理性,在这两点上都有别于人类;莱布尼茨认为只有人类具有认识到“必然真理”的能力;在霍布斯的名著里,人类摆脱动物一般的“自然状态”是当务之急;休谟明智地指出“动物赋有思想和理性”,可惜这些判断被他论述因果关系的文字抢了风头,几乎未引人注意;达尔文虽然声称动物和人“只有程度差别,不是种类差别”,但在文化和道德的议题上,他也有些犹豫不决。
![]()
过去的几十年,情形发生了剧烈改变。随着生物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关于动物认知、动物行为、动物心灵、动物伦理的哲学文献正在迅速积累。经验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老鼠、蝙蝠乐意帮助同类;鲸豚类可以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它们的歌声还有文化特征;黑猩猩社群里有复杂的阴谋和联盟;大象等哺乳动物会表现出哀伤、暴怒等情感;乌鸦不但会制造小工具,还表现出未来规划、因果推理的能力。对于这些经验研究的结果,究竟该如何诠释?这些研究可能依赖的哲学假设是不是合理?它们对于某些哲学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对待动物的伦理规范是不是需要重新考虑?这些问题激发了哲学家的激烈争辩。甚至,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一些经典哲学文本中关于动物的讨论。
哲学家关心动物的理由
哲学家关心动物的理由不一,较为显然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首先,这些经验研究结果给既有的概念框架和传统观念造成了显然的冲击。根据传统的哲学观念,只有人类是理性动物,动物都是出于本能的欲望行事。然而,实验表明,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可以用喙拉动绳子取得短棍,再用短棍拨动来获得栅栏后的一根长棍,然后用长棍取到容器底部的肉。这些行为是不是表明乌鸦有思想,有某种形式的推理能力或者某种形式的理性?不管答案最终会是怎样的,我们都不能固守既有的观念而无视这些新实验结果。
其次,这些问题往往并不能完全交由经验科学来回答,它们有哲学问题的典型特点。一只黑猩猩救助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一只大鼠按下杠杆放出陷身水牢的同类,虎鲸帮助鳍受伤的同伴捕鱼,它们的行为算不算理性行为?又算不算道德行为?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动物研究的科学家会希望哲学家能提供关于“什么是理性行为”“什么是道德行为”的建议,而不是相反。
![]()
最后,许多哲学家发现,一些陷入僵局的传统哲学问题有可能因为动物的经验研究获得新的洞见。一个例子是智能的本质(包括思想以及作为思想构件的概念)。当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许多动物有不同于人类的表征世界的方式;换言之,它们有不同的“认知格式”(cognitive format)。有些研究声称,哪怕是蜜蜂,也能根据它们的认知格式拥有概念和体现组合性结构的思想。由于在生理-神经层面和人类比较接近,也许,对其他动物的认知了解越透彻,我们就会距离理解人类心灵、人类认知越近。
动物哲学:保守与进取
根据我们的观察,围绕动物行为、动物认知、动物意识、比较认知研究、动物伦理展开的哲学探究,已经慢慢汇聚成一个新的哲学领域;“动物哲学”是这个领域的恰当名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英语文献里,“动物哲学”的表达不太常见,相关研究分别聚集在philosophy of animal minds、philosophy of animal cognition、animal ethics、human-animal studies等标签之下。
就汉语来说,“动物哲学”措辞简洁优雅,传达的信息也清晰明了。作为一个概括性的语词,它可以足够好地囊括与动物相关的各种哲学讨论。更具体地说,我们心目中的动物哲学有两种稍有区别的含义:一种较保守的涵义和一种更进取的含义。
较保守的动物哲学是指关于动物的哲学研究,它可以参照科学哲学或人工智能哲学来理解。根据一种获得科学哲学家青睐的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研究那些科学不能回答,以及为什么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形而上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和价值论问题。正如科学中产生的形而上学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构成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产生的形而上学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构成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动物研究的各个领域中产生的类似问题也构成动物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
虽然“关于动物的哲学研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域,但它的辩护负担相对小一些。因为确实有许多和动物相关的哲学问题,它们自有其吸引人的认知价值。而且,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观念来看,“科学的动物观念”无疑是“科学的世界观念”的一部分,后者正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曾想极力推进的哲学探究目标。
或许出于一种理智狂热,我们推崇的观点强到这个地步——几乎关心任何哲学议题的人都应该看看动物的情形是怎样的,不管你是关心人类心灵、人类知识、人类智能,还是人类的道德规范。简言之,哲学家应该参照动物研究的经验成果来评估自己的理论;如果哲学理论需要面对“经验法庭”,那就应该包括动物。相应地,我们把“动物哲学”理解为这样一种更为积极进取的探索:它是以动物的经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哲学,寄希望于将与动物相关的经验研究以及哲学的分析工具、概括能力和探索精神进行综合运用,以期增益我们对人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理解。在其目的不局限于理解动物的意义,比起“关于动物的哲学研究”,这是更具进取心的哲学探究进路。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哲学进路
哲学的许多议题背负着形而上学灵魂观的负担,又深受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时代文化特征,甚至个别英雄卓越才能的影响,容易产生无益甚至退化的哲学讨论。关于动物的经验科学研究结果较少受到语言、文化、传统等因素干扰,顾及动物的哲学研究有利于塑造适合我们认知目的的概念框架。以进化的眼光看,人类起源于动物,动物和人类在神经-生理层面也更为接近。对动物心灵、动物认知(而不是人工智能)的理解更易于促进我们对人类心灵和人类认知的理解。基于伦理或实践的原因,我们不太可能在人类社会里进行某些认知或行为实验,针对动物进行的广泛观察或实验可以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提供启发性的假设、经验概括或模型。进取的动物哲学还需要更完整的辩护,我们希望这些简略的理由能安抚一些怀疑者。值得强调的是,进取的动物哲学绝不仅仅是围绕动物行为、动物认知、动物意识、比较认知、动物伦理展开的哲学讨论的合集,亦不只是将动物相关研究延展至人类的一种应用哲学。它是一种将人类放在更广阔的语境下,远离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哲学进路。
![]()
在不同时代,由于风尚潮流或者某些哲学家的才能,一些哲学问题会成为理智关切的核心,并因而产生独特的哲学领域甚至理智高峰。德国的观念论哲学、二十世纪早期的语言哲学、二战后的科学哲学,以及近些年的人工智能哲学,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不管是保守的动物哲学,还是进取的动物哲学,都属于边界在不断变化的探究实践,难以预料会产生何种类型的积极成果。它和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区别何在?这些有重叠的领域可以怎样相互促进?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不过,国内诸多高校的青年研究力量已经在满怀热情地着手工作。在我国自然环境持续向好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性地提高社会对动物的认识水平,发展动物哲学,将相关研究推向纵深,以期构建动物认知、动物伦理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有理由期待,倘若一些动物认知能力的奥秘得以揭开,人类认知的奥秘就能迎来破解的曙光。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6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