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苦的斗争 辉煌的胜利
——纪念苏南反“清乡”斗争胜利60周年
沈云康
在我国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1941年,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苏联;日本帝国主义也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力图巩固其在中国的占领地区,以期集中兵力搜括资源、扩大侵略战争。为此日寇在华北实行“治安强化”活动的同时,在苏南和华中地区,策划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清乡”。
1941年6月,由日军第十三军团参谋长唐川安夫和伪“清乡”委员会秘书长李士群(伪江苏省省长)签订了 “关于苏州地区清乡工作的日华协定”,并将“清乡”委员会从南京迁到苏州(伪江苏省省会),具体部署了苏南“清乡”:分四期进行,每期两个月。第一期“清乡”范围为吴县、常熟、昆山、太仓四县部分地区,即我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苏常太”地区(亦称东路)。第二期为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亦称西路)。第三期为丹北地区(包括澄锡虞、丹阳、丹徒、扬中各一部分)。第四期为茅山太滆地区,范围为镇江、丹阳、句容、金坛、武进、无锡等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以及太湖、滆湖、长落湖湖泊地带。以上均为我新四军第六师活动地区:第十六旅活动于沪宁铁路以南,以茅山为中心,西经江宁直达日伪老巢南京城郊;第十八旅活动于长江以南沪宁路以北,东边直达上海郊区。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日伪军策划“清乡”是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特务的总体战,进一步强化汪伪政权的统治,驱逐、消灭抗日力量在“清乡”区内存在,企图达到以点到面的占领,实行全面伪化,而更残酷地掠夺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苏南变成为敌伪心脏地带和日军的“以战养战”的重要基地,继续扩大其侵略战争”。
苏常太地区反“清乡”斗争
1941年7月1日,日伪开始实施其“第一期‘清乡’计划”,“清乡”区域为苏南东路苏(州)常(熟)太(仓)地区,“清乡”兵力为日军第十三军团,十个大队3500多人,汪伪军第一方面军12000余人,“清乡”警察、特工人员2000余人,总共18000余人。另有各类“清乡”机构(伪专署县成立“清乡”特别公署,伪军营以上军官训练班和地方行政、特务、特种教育、民众训练等)之各类“清乡”人员共1470人,随时准备进入“清乡”区。当时我十八旅主力和地方武装全区共4000余人,敌我兵力对比十分悬殊。
为应对日伪“清乡”,根据师部指示,旅部于6月中旬组织以旅政治部主任为首的“反清乡斗争委员会”,加强反“清乡”斗争的领导,确定军事上采取内线坚持与外线攻击相结合的方针。以五十八团二营、侦察队和警卫二团四个连共600余人,组成称为东路支队的反“清乡”部队,留在“清乡”区内,执行内线坚持任务,其余部队在外线积极策应攻击敌人。地方党政工作人员,适时转入地下,公开或秘密的带领群众进行斗争。6月下旬,反“清乡”委员会在常熟东唐市召开县、区干部扩大会,动员、部署反“清乡”。由于部署太迟,不少区、乡还未传达到群众,日伪“清乡”就开始了。
进入“清乡”区的日伪军,凭藉其兵力的绝对优势,水陆并进,实行大面积的分割、封锁,沿公路、河道用竹子编筑达几百公里的竹篱笆进行隔离,重点地方架设电网和铁丝网,然后构筑碉堡,建立据点。在交通路口设立检问所,严查过往人员。展开清剿活动时,日伪军分工,以伪军负责巡逻守备,由日军担负搜索和进攻。日伪军运用筐梳式的反复巡回搜索我军主力作战,以伏击和包围方式搜捕我地方覚政工作人员和群众骨干,摧毁和破坏我地方组织。在完成对集镇的占领后,进行户口的清查、登记、编造伪保、甲制度,建立伪乡镇保甲组织,实施面的全部占领。为巩固占领区、深入地消灭抗日力量,进而收买,威逼当地的汉奸、叛徒,由他们带领向乡、村扩展搜捕、关押、毒打与我有关联的群众,甚至烧毁房屋,枪杀群众,迫使群众不敢掩护我军人员、党政干部和抗日群众。
与此同时,我留驻在“清乡”区内的部队和地方干部,仍坚持原地斗争,作战、行动极为艰难困苦,一些战斗也非常残酷、壮烈。为打乱日伪“清乡”部署,坚持内线的作战部队对日伪军展开主动进攻。由于兵力悬殊,成效甚小,反而屡遇挫折,在太仓的连队,七月中旬袭击方家桥据点,由于日伪兵员和火力均占优势,未能攻下据点,在退途中,又遇堵截,营教导员黄评同志因掩护部队渡河突围,用手榴弹与日军小队长同归于尽。团参谋长王明星,遇敌袭击负伤,仍顽强指挥战斗,最后英勇牺牲。营长张友林负伤后连续渡过12条江河,不幸身亡。战士们在战斗中,个个英勇不屈,视死如归,事迹极为动人。
日伪在“清乡”区里,不但集中了大量部队,而且采取分区搜查进攻,分区转移兵力的故术,因此始终保持了兵力上的优势,我方内线作战部队最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逐步失利。此时敌情日趋严重,分散坚持的作战部队,行踪日益暴露,处境十分困难。可在指导思想上,仍强调化整为零,原地坚持。由于水陆通道已被敌伪封锁,分散在各处的战斗小组很难相互联系,形成各自为战,无法配合的被动局面。
为配合苏常太反“清乡”斗争,第十八旅主力在“清乡”外围连续出击。第五十一团袭击了江阴西门外伪军;五十二团二营南进太湖,攻克吴县西部的索桥、白马涧等据点,直逼苏州城下;五十四团一营攻克无锡近郊的西胶山、严棣等据点。警卫一团和教导营多次攻击日伪据点。在长滆区和句北地区,第十六旅也广泛出击,加强攻势,积极配合苏常太的反“清乡”斗争:七月中旬十六旅主力在民兵配合下对茅山地区之敌发动攻势,攻入江宁、句容、溧水、当涂之间的第三游击区,攻克郭庄庙等据点;随即进入镇江、丹阳、金坛、句容之间的第二游击区,是后攻克西易、直溪桥、丁庄、蒲干等大小据点28个,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尤其是8月下旬,攻克延陵、九里等敌重要据点,更使日伪震惊。我十六旅另一部主力,也于8月从长滆地区进入丹(阳)金(坛)武(进)地区,攻克里庄桥等据点,恢复了丹金武地区。9月我主力又由溧阳西进攻克溧水县官塘,进入江宁、句容地区,拔除友都、三幽、索墅等南京郊区据点。经过连续的军事打击,打破了日伪军在“清乡”区外的驻扎扫荡和“清乡”。日伪虽遭受“清乡”区边缘的严重打击,却未曾因此而改变苏常太的“清乡”行动。我军在“清乡”区内外的作战,尤其是区外的配合作战,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未能收到牵制、破坏敌对苏常太“清乡”计划的作用。
1941年8月中旬,我六师师旅领导,在锡北地区召开军政干部会议,初步总结了苏常太反“清乡”斗争的经验。会议认为东路地区的反“清乡”,由于我们领导思想上对“清乡”斗争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认为只是大规模“扫荡”的重复,时间不会长久,对反“清乡”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持久性、缺乏思想准备,未作出周密而具体的部署。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做法,因而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我们保存了主力,开辟了新区,使敌人围歼我军的企图未能得逞。为以后澄锡虞的反“清乡”提供了斗争经验。
1941年7月下旬起,在苏常太“清乡”区内坚持斗争的部队奉命突围撤离。8月200余名部队干部、战士,以及部分地方党政干部在常熟北部的福山附近,过封锁线,到达澄锡虞地区。
1942年4月,苏常太地区,划归苏中区党委领导,在长江北岸的通海地区,成立了苏常太工委,领导“清乡”区的恢复工作。当年秋季,工委派出一批经过反“清乡”斗争考验的干部钱敏、包厚昌、任天石、蒋惠民等,带领干部和精悍的武装小分队,神密进入“清乡”区,有的以社会职业为掩护,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形式,联系失散的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地下组织;团结统一战线人士,控制打击伪乡保长,营救“清乡”中被捕人员,保护人民利益。他们进进出出,斗争极为艰苦,有的同志牺牲了宝贵的生命。1943年5月苏常太工委又派出短枪队渡江南下,进入“清乡”区活动。群众十分兴奋,欢呼“新四军又回来了”,东路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局面,从此逐步恢复。
澄锡虞地区反乡“斗争
1941年8月谭震林师长在锡北地区的干部会议上总结了苏常太地区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日伪“清乡”的目的和特点,对敌即将开始澄锡虞地区“清乡”斗争提出了可以“分区转我对分区清乡”的基本方针,确定部队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主力跳出“清乡”区向西转移。地方工作则采取“避开强敌,分散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策略。撤出公开的县、区党政机构,建立隐蔽的地下组织,转移身份公开的干部和党员。8月下旬,六师师部和十八旅主力,果断地越过澄锡公路封锁线,转移到澄西、丹北地区,留下五十二团二营与太湖游击支队合编为四十八团,准备开辟苏(州)西地区。澄锡虞各县、区党政机关,建立公开和秘密的两套班子,撤出清乡区的班子转移至江北靖江,组建为江南办事处,联系“清乡”区工作。坚持原地隐蔽的班子,兼组小型武装分队,对“清乡”区的人民群众和上层人士也作了深入的宣传动员。各县、区的地下党政组织要领导群众坚持在宁、沪铁路以北地区,与敌人进行公开的和秘密的,军事的和政治的持久斗争。
1941年9月下旬,日伪对澄锡虞地区开始“清乡”。参加“清乡”的日伪军部队有日军第五师团步兵第十二旅团,独立混成旅第十一旅团和第十五师团步兵第六十七联队,参加的伪军仍是在苏常太“清乡”的部队。
日伪进入“清乡”区前,我已完成反“清乡”部署。遵照上级指示,8月下旬,师率第十八旅向长江北移进驻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担负开辟新区工作。日伪发觉我行动意图,企图阻我过江,乘机向我偷袭,在江阴峭岐激战半天,我未能成行被迫南撤。三天后,我部跳出日伪封锁线,进入澄西西桥地区。日伪勾结在澄西的国民党反动派“忠义救国军”,联合向我军进攻。谭震林师长亲自部署指挥,澄西地区的民兵、群众积极配合,我军与“忠救军”激战于西石桥,歼灭敌人1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反共的“忠救”头子梅明章少将落水毙命。我师、旅领率机关和十八旅主力部队胜利渡过长江,进入江高宝地区。
日伪军进入澄锡虞“清乡”区后,仍按照东路的“清乡”模式集中兵力在全区进行篦梳式的反复“扫荡”,寻找我主力决战,却完全扑空,不时还遇到我武装小分队的袭击、干扰。随后进行沿公路交通线、河道水航线构筑篱笆封锁线,也遇到我坚持在“清乡”区斗争的武装分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游击式的活动,到处予以拆毁、火烧。在日伪构筑据点,清查户口,组编伪保甲制度时抵制日伪宣传欺骗,打击特务汉奸等等活动中,充分运用了公开和秘密的方式,进行斗争和打击,同时尽量做到掩护群众,保存实力,掲露敌人。
1942年3月澄锡虞地区划归苏中区党委。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澄锡虞中心县委领导江南“清乡”区内的反“清乡”斗争。5月中旬,中心县委率领40多人组成的精干武装小分队和40名地方干部,渡江南下到达锡东,与留在那里的游击队合并,开展“清乡”区的游击战争。人民群众得知新四军又回来了,互相奔告,他们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给了南下的子弟兵许多帮助。日伪对此极为恐慌。立即集结兵力搜剿,南下分队和干部分散到锡东、锡北、虞西等地活动。澄锡虞中心县委还对“清乡”区内的中共地下组织进行了整理,恢复了无锡县委,设立了锡东、锡北办事处,发展了一批党员。中心县委在“清乡”区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以后,由于日伪不断的加紧搜捕,部队人员也受到一些损失,上级对此作出如下方针:“目前应尽量隐蔽行动,只有在绝对有利与极为必要时,才予日伪以打击,以振民心但宜适可而止。”中心县委遵照该方针,撤回苏中,留下短枪队和“清乡”区内的同志,继续坚持斗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942年4月,上级党委对苏南东路、西路二个地区的反“清乡”斗争,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苏南的苏常太、澄锡虞地区,是日伪首先进行“清乡”的地区,第十八旅和东路党政机关,经受了严峻考验,遭受了局部失利。这是由于初期缺乏经验,特别对“清乡”不同于“扫荡”的特殊性、严重性、残酷性估计不足,客观上则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而且地形狭窄,河网纵横,敌人利用了地形上占绝对优势。敌伪的“清乡”方式,我缺少了解,使部队受到部分损失。根据地也是部分缩小。但重要的是我们经过斗争实践,及时的总结了经验,保存了主力,根据地也是保持且有新的发展。这对于坚持苏南抗日阵地和其它根据地反“清乡”斗争,都是十分宝贵的。澄锡虞的反“清乡”斗争,接受苏常太地区的教训,确定“以分区转移,对付分区清乡”的方针,以及地方党政机关建立公开的和秘密的两套班子,保存了有生力量,避免了大的损失,争取了反“清乡”斗争的主动权。在“清乡”与反“清乡”,伪化与反伪化的斗争中,不断削弱日伪力量,摧毁其据点和基层伪政权,改变了总体形势,不断地向有利于我方向发展。1944年初又加强了发展“清乡”区的游击武装,逐步重建根据地。4月在澄锡两地方武装和兄弟部队配合下,联合突袭“清乡”区的郑陆桥、焦溪镇伪军据点,给敌人一个严重打击。4月澄锡虞中心县委,以新四军第六师挺进纵队司令部的名义,在广大村镇张贴布告,并散发大量宣传品,一直贴到苏州、太仓、昆山等城市的闹区,甚至连日本无锡宪兵司令部的大门上也贴上了我们的布告。当群众轻声诵读:本军挺进江南,解放人民苦难,恢复抗日阵地,保卫祖国河山……盟军就要总攻,敌汪即将灭亡……大家一致奋起,切勿犹豫观望……群众听后喜笑颜开,广为传布:新四军又回来了。
丹北、茅山、太漏地区的反“清乡”斗争
1943年3月,日伪开始在苏南镇江及苏州地区进行“清乡”,他们已自己打乱了各地“清乡”分期计划和时间表,这次日伪双方正式签订“关于镇江地区清乡工作之中日协定”,“清乡”范围确定茅山、太湖两地区的镇江、丹阳、扬中三县,武进、无锡县铁路以南、吴县和金坛、宜兴各一部分。“清乡”封锁线地域走向是:从镇江长江边起,经镇宝(埝)公路至丹徒宝埝镇、金坛西旸镇、宜溪桥、白塔,东经武进县里庄桥、夏溪,向南至滆湖北岸直到太湖沿岸。这条封锁线全长200多公里,它穿越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丹北茅山、太滆三个地区,是我苏南以茅山为中心,溧武路以北部分的全部根据地。敌人妄图重点扫除这些地区的新四军,以求达到“巩固京幾”的目的。
日伪在开始“清乡”以前,就对预定“清乡”区域连续进行了大“扫荡”。43年1月上旬,日伪军1000余人“扫荡”句容第一区,接着又配合丹阳、金坛、宝埝、直溪桥等处的日伪等3000余人“扫荡”茅山区。2月下旬,句容,丹阳日伪军1800军人“扫荡”延陵九里一带;2月底,武进、丹阳等日伪军2000余人,对武进南部地区和太湖沿岸进行了大“扫荡”。日伪军的这些“扫荡”,虽很猛、连续,但我中共苏皖区党委和第十六旅领率机关,事先已获得情报,立即将主力,党政机关转移出“清乡”区,避开敌人锋芒保存了有生力量。
3月中旬,日伪的大“扫荡”吿一段落,即采取占领各控制点和线,构筑据点和布设封锁线。据点密如梅花桩,线以隔绝“清乡”区。一时构筑点400余个,沿公路布设封锁线20余条,支线60余条。然后展开到面的占领,进行篦梳式的搜索、“扫荡”,摧毁破坏我地方政权和群众团体,清查户口编保甲,建立、强化伪政权,我苏南茅山地区的斗争,进入异常艰苦的反“清乡”斗争时期。
1943年初夏,遵守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的决定,中共苏皖区党委加强了一元化领导的组织建设,确定了反“清乡”斗争的方针,明确在敌占区作长期坚持的思想。为此,按照一元领导的组织精神,区党委和十六旅决定第十一团与茅山保安司令部合并,以茅山地委为核心组织茅山专职公署,保安司令部、四十七团组成一元化领导机构,相同性质的机构合并办公,削减富裕人员,贯彻精兵简政,适应作战体制,对外军事体制番号为茅山保安司令部,四十七团即为保安司令部主力部队。军事活动坚持在以茅山为中心的清乡区域,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清乡”区内外,集中、分散,又分又合,又进又出,机动灵活,使敌人摸不到头脑。专署所属县及区在执行一元化领导组织中,以县区主要干部率领县区武装工作队,坚持原地斗争。
日伪进入“清乡”的第二步就是构筑封锁线,用竹子编篱笆墙。封锁和反封锁是反“清乡”斗争中极为激烈和严重的斗争,中共苏院区党委和旅部首长指出:“要把反封锁作为反‘清乡’斗争的中心环节。”日伪也把能否筑成封锁线是“清乡”成败的关键。日伪为构筑竹篱笆,集重兵于“清乡”区周围,仅丹阳丹北地区即达一万多人。从镇江城起直到苏州胥口、横泾等地,构筑长达650华里的竹篱笆,沿竹篱笆线,每一二华里构筑碉堡看守,每十华里左右设检问所,检查人员进出流动。“清乡”区内,集镇通道普遍增设据点,仅茅山地区的日伪据点,由51个增加到106个,据点兵力由3000多人增到7300多人,封锁线上也有重兵驻。在编筑封锁线的同时,日伪在“清乡”区内,密布情报纲,实行保甲连座,搞武装特务,妄图使我军人员和地方干部在“清乡”区无立足之地,使抗日力量无法生存。
苏皖区党委根据日伪军进入“清乡”区的严重情况,并总结吸取了过去的作战经验,尤其是东路反“清乡”的经验教训,针锋相对,采取一系列措施,领导广大军民,展开激烈的反“清乡”反“扫荡”斗争,具体措施是:
一、广泛深入地进行反“清乡”的宣传动员,展开对敌的政治攻势,发表了 “告民众书”,揭露日伪“清乡”阴谋和伪政治的欺骗行为,坚定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信心。努力争取团结“清乡”区内的一切爱国的地主、士绅,保持民族气节不投靠敌人,不做伤害抗日利益的事。
二、广泛发动群众斗争,破坏敌人构筑竹篱笆活动,使之不能顺利的构成封锁线,首要的是不让敌人得到竹子原料,群众不断的焚毁了敌人从外地运来的堆放待用的竹材。当地的竹园,群众自己的砍掉烧毁或沉入水塘,另一方面则尽力破坏建筑中的竹篱笆。
在开始的3月到5月间,仅武进以南地区动员群众5000多人大破竹篱笆,共烧掉竹子二万多担;太滆军民进行七次大的火烧竹篱笆行动。镇江、句容地区发动民兵和群众进行破坏的办法是日伪白天刚扎成,群众到夜里就拆毁,上党至白兔、西旸至宝埝,西旸至直溪桥的竹篱笆三番五次被拆毁。东岗村的群众说:“只要部队来掩护,破坏竹篱笆要人有人随喊随到。”在丹北地区,群众采取一少二差三怠四拆的办法,来反封锁(一少交竹子二交差的竹子,三是编扎时怠工,四是夜间再去拆、烧),尽管日伪血腥镇压,最终还是没有筑成作为封锁线的竹篱笆。
三、组织短小精悍的武装工作队,随县区干部行动,白天隐蔽,夜间活动,严厉打击敌人的便衣、特工,保护党和群众组织,领导群众对敌斗争,瓦解伪军伪政人员工作。
茅东县武装便衣队袭击白塔据点,打死伪副区长,情报站主任,“清乡”指导员1名,吓得“清乡”人员不敢下乡。在县、区原地坚持的武装工作队,除领导群众性的合法和非法的斗争外,主要打击特务、汉奸、叛徒和多类“清乡”工作人员。在茅东县西旸镇,我们枪毙了一个西旸特工站站长吴孝林(叛徒),还出了布告,极大地警告了那些汉奸、叛徒,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原镇丹县县长包建华,原一区区长巫孔玺,原军事科长笪金芝,带枪到镇江投敌叛变。日寇利用他们带了特务武装下乡抓人搜枪,危害很大,我们集中力量组织县、区武装从行动和舆论上集中目标打击叛徒,使之完全陷于孤立,在我进行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号召下,笪金芝又从敌人那里带枪跑了回来。其余叛徒也不敢蠢动。我们又大力进行了对可以挽救和利用的敌伪基层人员,实行“一二一”政策,把原来替日伪办事的伪乡保长、伪警察等一面派人物,争取改造他们也为抗日办事的“两面派”,再进一步改造成为只为抗日办事、表面应付日伪的“一面派”。丹北“清乡”区,共有210个乡,至10月“清乡”结束时,已有172个乡即80%以上的乡,由抗日政府和新四军控制。
四、寻找敌人弱点,选择有利时机,主力部队从外线奔袭强攻“清乡”区的据点,打击、歼灭敌武装力量。
4月上旬,我独立团攻克武进南端的雪堰桥伪据点;5月上旬我四十七团攻克镇句县包巷里敌重要据点,歼灭敌40名;进入6月以后,日伪在“清乡”区战线拉开,兵力分散,我十六旅主力进一步加强军事行动,22日我四十八团三连和茅山保安司令部二个连,百里行军长途奔袭日伪在茅山地区“清乡”指挥中心延陵镇,全歼伪保安队、警察署、区公所、特工站和“清乡”政治工作团,击毙伪军10人,俘政治工作团团长以下250余人,缴获步枪40余支。6月30日我独立二团在太湖攻下马山,俘伪海军一个排。7月上旬金坛县短枪队袭击葛村大坝据点,全歼伪军一个排,接着里应外合又攻克导墅桥据点……一系列的战斗胜利,打乱了乱伪对茅山、太滆、丹北地区的“清乡”计划。不久日寇调来日军南浦旅团,替换属本联队,将全面“清乡”改为机动“清乡”,企图寻歼我军,经我主力部队先后对谢庄、上党、模桥、大龙口、马家桥等地之敌展开攻势,连续打击,日伪军锋芒稍有收敛,汪逆伪军则纷纷逃跑或向我投降。
配合主力部队展开打击敌伪的机动“清乡”。我茅山保安司令部(四十七团)和地方武装在茅山周围地区,主动向敌占据点进攻。宝巷战斗,四十七团以二个连深夜袭击下乡“扫荡”的日本鬼子约五六十人的连队,经过激烈战斗,敌人抬着几十具尸体伤员仓促撤走。句容城南约20公里处的洋桥,驻有一个连的伪军看守,我保安司令部四连,在白天以化装突袭的办法,飞奔敌碉堡用机枪封锁住大门,迅即冲进碉堡,把正在午睡的伪军赶出,人员全部俘获,缴轻机枪2挺,冲锋枪5支和几十支步枪,我无一伤亡。
镇江和句容交界处,镇句公路上的石马庙,是一个交通要点,镇江派出伪军第24师的一个连驻守。我保安司令部四连仍用伪装的方法,装成一个小分队的日军,在天雨蒙蒙亮时,出现在从镇江来的方向公路上走向石马庙,伪军驻防哨兵忙着走上前去敬礼;我伪装日军的部队,像猛虎似的冲进石马庙,全连伪军100多人,人枪全俘一个不少。二件袭击事件震惊了镇江、句容的日伪军,城外的据点恐慌不安。我江宁县警卫连在离南京几十里的湖熟、淳化之间,伏击南京伪警卫师的一个连,俘获伪军数十人随同日式武器装备,也使附近据点的日伪军,龟缩在据点内不敢出动。在我保安司令部部队二次攻打茅山山麓的南镇街据点后,驻守在大茅峰顶峰的日军据点,也仓忙撤走了。这些打击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清乡”区的斗争,使敌人逐渐收缩兵力,又撤走了一些伸向我中心区的据点。
茅山、太滆、丹北地区,我十六旅主力和地方武装,连续向“清乡”区内外作战185次,消灭日伪军800余人,基本上摧毁了封锁线,日伪的据点也被连续攻克,被逼撤退。形势发展,使汪伪军大为惊恐。1943年的深秋季节,敌人的“清乡”如秋风打落叶,摇曳凋零,“清乡”计划实际上已破产。日本大本营考察团在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这次“清乡”已遭到失败。
在中共苏皖区党委的领导下,苏南(东路、西路)茅山、太滆、丹北地区的军民历尽艰险,以顽强的意志,经过艰难困苦而极残酷、激烈的斗争,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汪伪政权的“清乡”图谋,创造了多种反“清乡”斗争的成功经验,取得了意义重大的胜利。我抗日军民,不仅坚持了原有的抗日阵地,而且扩大了游击区,开辟了宁沪铁路和京杭运河之间的新区,为全面反击日伪“清乡”取得苏南地区的反“清乡”彻底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日寇在太平洋战争中连续失败,随着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形势的不断发展,终于在1943年冬季,日伪在苏南地区的“清乡”势力都一一败退,伪政权也彻底垮台。苏南军民进一步扫除“清乡”残余势力,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我新四军第十六旅和苏南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选自《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