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战时期八路军吃的是什么?
我只能说吃的都是苦。咱们现在吃饭讲究营养均衡,可那时候的战士们,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奢望了。
![]()
记得我爷爷那辈人常念叨,当年八路军可是在"三无"条件下打仗——无粮、无饷、无后方。这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是独一份。
日本人在华北搞"囚笼政策",把根据地围得铁桶一般,连一粒盐都难运进去。可就是这样,咱们的八路军硬是在敌后站稳了脚跟。
要说八路军的伙食,得分成几个阶段来看。头一年还算过得去,毕竟那会儿国共合作,每个月能领到50万元军饷。
战士们每天能吃上一斤半粮食,在山西、河北这些地方主要吃小米,偶尔还能见着点肉腥。每个战士每天有五分钱的菜金,月底要是有结余,还能分到点"伙食尾子"当零花钱。这可是八路军特有的规矩,官兵一律平等。
![]()
有个美国军官卡尔逊曾经在根据地待过几个月,他在书里写道:八路军士兵个个精神饱满,营养状况比其他中国部队好得多。
为啥能做到这样?
就是因为从上到下没有克扣军饷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战士身上。
可惜好景不长,1939年冬天开始,国民政府断了八路军的军饷,日本人又加紧封锁,伙食标准一落千丈。主力部队每天的口粮降到一斤左右,地方部队连八两都保证不了。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吃黑豆,那东西本来是喂牲口的,人吃了胀气、便秘。
![]()
可就连黑豆都不够吃,只好往里面掺米糠、野菜、树叶,有时甚至得吃观音土。
一碗粥端上来,能数得清里面有几粒米。长期的营养不良让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晚上行军都得拉着前面人的衣角。盐更是金贵,经常好几个月吃不到盐,只能用又苦又涩的土硝盐代替。
但咱们八路军有个特点,就是越困难越有办法。延安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王震将军带着359旅开进南泥湾,硬是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
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荒种地、养猪养羊。到1943年,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给边区政府交公粮了。
这时候的伙食可就大不一样了。主力部队每天能吃上一斤半粮食,都是实打实的粮食,不用再掺糠拌菜。
肉也从每年几次变成了每周一两次,猪肉炖粉条成了家常菜。到了1944年,更是实现了"耕一余一"——种一年地能攒下一年的余粮。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看到,八路军的伙食虽然简单,但是营养充足,官兵们个个面色红润,跟重庆国统区面黄肌瘦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
这段从吃黑豆到丰衣足食的经历,让我想起现在年轻人常说的"逆袭"。但八路军的"逆袭"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在绝境中不怨天尤人,而是想方设法自力更生。这种精神,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珍贵。
现在咱们生活好了,更要记住当年战士们是怎么过来的。有时候我在想,现在的困难再大,能大过当年八路军面对的困境吗?他们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咱们现在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每次端起饭碗,我都会想起爷爷那辈人常说的话: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