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铜时代在高温控制、合金配比和精密铸造等方面积累的经验趋于成熟,下一个伟大的金属革命已在地平线上显现。
铁,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
铁矿石
从材料性能来看,铜与铁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最顶级的青铜兵器——越王勾践剑,在钢铁兵器面前也不堪一击。
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让兵器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奥秘在于铁的冶炼。
![]()
炼铁铁水
铁的熔点远高于铜,渣铁分离更为困难。得益于商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率先掌握了生铁冶铸技术,实现液态冶炼、连续生产。这场技术革命为秦汉的强盛与中华文明的壮大,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探秘日产吨铁的汉代“国营钢铁厂”
在汉帝国的恢宏版图上,铁,已成为国家命脉的基石。汉武帝推行盐铁专营,史载当时全国设有四十九处铁官,将钢铁产业牢牢掌握于中央。
![]()
出土陶模上的“河一”铭文
位于河南郑州的古荥镇,正是汉代河南郡第一铁官——“河一”的所在地。这里沉睡着两千年前世界冶铁技术的巅峰之作——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遗址发掘的1号竖炉,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最大单体冶铁竖炉之一,代表了汉代乃至当时世界的最高冶铁技术水平。根据推算,这座竖炉日产生铁可达半吨至一吨,在两千年前,这个数据绝对是当时世界的顶峰。
![]()
古荥1号竖炉遗址
中国在铁器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生铁及制钢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建造高大的竖炉,通过强力鼓风,使矿石、木炭与助熔剂在炉内充分反应,实现渣铁液态分离,规模化地生产纯净的生铁。
![]()
竖炉冶铁模拟动画
目光转向中原另一处冶铁重镇——河南西平。20世纪80年代,这里挖掘出土了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冶铁竖炉。
![]()
西平酒店冶铁竖炉
这座战国时期的冶铁竖炉,炉腰以下保存相对完整,鼓风口清晰可见。如今,为了重现当年冶铁的繁盛景象,冶铁史专家黄兴正在对其进行1:1的炉型复原。
![]()
黄兴在复原工程现场
古代中国冶铁技术的核心在于炉型设计。炉型是指炉体内腔的大小和形制,它要与炉料条件和操作制度相适应,导引炉料、气流与热量合理运行及分布。
![]()
西平竖炉炉型复原图动画
炉型对于生铁冶炼能否顺畅高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炉型不合适就会开裂爆炸、发生事故,《汉书》中就有记载,历史上最早的高炉冶炼事故。
![]()
《汉书·五行志》
削铁如泥的传世宝剑是怎样炼成的?
百炼钢是我国古代最优质的钢材,专用于锻造传世的名刀宝剑。这传奇工艺的重要发源地,就在西平棠溪。自西周肇始,这里便因得天独厚的矿产与水质,成为铸造兵器的重镇。
《史记》有载:“天下之剑韩为众”,“棠溪”赫然位列九大名剑之首。然而唐末战火席卷,将“十里棠溪十里城”的盛景夷为平地,棠溪铸剑技艺逐渐式微。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溪宝剑锻制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高庆民
直到20世纪,一位匠人的出现,让这段历史重新被唤醒。高庆民出身于铁匠世家,早年他的父亲高西坤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在西平创办了第一家铁工厂,为恢复棠溪宝剑倾尽心血。
高庆民子承父志,继续潜心钻研,对出土的棠溪剑残骸进行化验,翻遍古籍,找到“取棠溪水淬火”的失传要诀。
历经半个世纪,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986年,重现棠溪宝剑的传奇。
![]()
千锤百炼
重现传奇,始于最基础的千锤百炼。将含碳量不同的钢材反复折叠锻打,细化晶体,才能形成致密的结构与天然的花纹。然后再经热锻、冷锻,初具剑形。
![]()
冷锻
接下来就到了决定命运的一步——热处理,这是制剑技术核心中的核心,对温度和火候的把握极为严苛,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
热处理-淬火
再经过漫长的抛光研磨等一系列工序,一把刚柔并济的棠溪宝剑终于诞生。
![]()
试剑
它能屈能伸,可斩钉截铁,亦可吹毛断发。“强、硬、韧、弹”的四大特性,可与传说中的宝剑比肩。
炉火不息,匠心永传。重现世间的棠溪宝剑,是对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它所承载的钢铁魂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推动了一场钢铁洪流的生产力革命。
![]()
铁犁铧
铁犁与牛耕的结合,让粮食产量倍增,实现了农耕技术的革命性飞跃;铁工具开山凿石,构筑起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的旷世工程;锋利的环首钢刀,更在汉匈战争中铸就了“一汉当五胡”的赫赫军威。
这场全面铁器化的浪潮奠定了秦汉大一统的物质根基,也推动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为讲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承制,解读中国工作室执行制作的系列科学文化视频节目《格物志:中国古代科技巡礼》,于11月17日起全网上线。
节目依次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走进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揭秘中华造物之智,体悟求实创新之理,深入探寻传统科技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育全社会创新求真的科学文化氛围,从历史中找寻中华文明的科学启示。
来源: 蝌蚪五线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