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没有一个城市不和大运河联系在一起,也是长江经济带与文化带的交汇点,二者交汇成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道出了江苏与江河血脉相连的独特之处,他曾先后参加过大运河江苏段申遗的基础调研及田野考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段的决策咨询调研工作。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贺云翱认为,未来江苏文化“两创”的关键在于“协同”——江河的协同、文化的协同、区域的协同,才能让这座古老的“十字坐标轴”,成为驱动江苏乃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中枢”与“创新脊梁”。
![]()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与长江入江口
一纵一横
勾勒千年文脉的“十字坐标”
“长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来,在江苏境内奔流432.5公里后汇入大海;大运河,蜿蜒790公里,由北向南,纵贯江苏8座设区市。这一横一纵,在江苏交汇,不仅构成了地理意义上的‘十字坐标轴’,更共同塑造了江苏地域文明的骨骼与血脉,积淀了灿烂的长江文化与运河文化。”贺云翱指着地图上水网密布、阡陌纵横的江苏大地说,长江进入江苏后,江面开朗,水流渐缓,滋养出两岸的稻花香、鱼米肥。运河则将沿线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紧密串联,更通过胥河、通扬运河、串场河、盐河等支脉,将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和南京都拥入怀抱。
这江河交汇的奇观,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脉的延续。贺云翱告诉记者:“流淌不息的千年运河,哺育和造就了一批批光耀千秋的历史名人。城市文化、集镇文化、建筑艺术、书画戏曲、科学技术、文学巨著等,宛如珍珠,被这条文化线路精心编织串联,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富集区。”在他看来,大运河文化以其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的特质,将江苏境内的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富含江苏文化特质的传统文化大宝库。
谈及长江,贺云翱认为其文化同样厚重而富有层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长江之滨,同样是文人骚客抒怀咏志的舞台,无数华彩诗篇在此诞生。长江文化与运河文化在江苏大地交融,使得长江之水与运河之水共同流淌出灵动浪漫的画意诗情。”这江河交织的文明脉络,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写照。
理念的变革,正在重塑江河的面貌。清晨的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千吨级货船排着长队,依次驶过黄码港作业区,码头旁30座银色浅圆仓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展现了运河千年不息的经济活力。
而在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南京新济洲,过去曾因采砂船和水产养殖而生态告急,如今,通过生态移民、岸线整治和持续绿化,湿地面积增加了近80%,成为拥有1937种生物资源的“生态宝岛”。新济洲是江苏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缩影,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
![]()
江河汇聚扬州段
公园为体
激活文化赋能的“中枢脊梁”
历史的文脉如何在新世纪焕发生机?时代的课题蕴藏于“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创新载体。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进一步明确了大运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苏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地位,被赋予了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重任。
贺云翱阐释了建设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深远意义——不仅关乎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而且是关乎文化传承、区域协同与国家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贺云翱首先聚焦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是让大运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所理解的文化“两创”是:“要保护好文化遗产、自然生态、文化空间;要传承好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特别是活态传承城、镇、村的文化与风貌;最终目标是‘把文化做强,把生态做美,把民生做好’。”
他欣喜地看到,江苏大运河沿线早已纷纷行动,苏州、常州等地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大运河主题展馆,而“一票难求”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更是成为现象级文化地标。南京在秦淮河沿线打造的城墙博物馆、老门东文化街区等,也极大地丰富和延伸了大运河文化的展示体验空间。
“保护是为了让沿岸人民真实享受到文化‘两创’成果。”贺云翱说,“当你行走或生活在运河两岸,感受到城市文脉与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那种心灵的宁静与对先人智慧的敬佩,是文化自信最直接的体现。”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经济带的统筹推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协同。贺云翱分析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经济带联动,能够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的协同发展,并与沿海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南北呼应、协同发力之势。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使得长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中枢”“脊梁”与“协同”的关键作用。
对于江苏在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角色,贺云翱表示:“江苏是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水运网络中心区域。推进二者的融合建设,有利于系统把握其当代价值与文化基因,形成集中展示江苏江河历史文化的核心空间场景,为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这不仅是保护传承弘扬体系的构建,更是为不断增强江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开辟新空间。”他特别提到江苏着力打造的“水韵江苏”文旅IP、构建的“两廊两带两区”发展布局、集中推出的“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等,都让“江河湖海”这一江苏最大特色更有显示度、更具吸引力。
协同融合
绘就“水韵江苏”活力长卷
站在“十四五”成果的基础上,展望“十五五”新征程,贺云翱认为,江苏的江河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协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十五五’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贺云翱说,“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未来,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应是孤立推进的,而应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他设想,“十五五”期间,应更深入地研究挖掘两大水系文化在江苏地域上交汇、融合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设计跨区域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出体现“江河交汇”特色的整体文化品牌,让游客能一站式体验“双龙共舞”的文化魅力。此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发展规划深度融合,让文化公园成为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的助推器,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对于“水韵江苏”品牌的提升,贺云翱表示,“水+文化”是江苏最鲜明的特质。在现有成果上,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现代表达,让古老的江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基于江河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文艺精品创作,让江河故事通过更多元、更国际化的方式传播出去。
“大运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贺云翱认为,通过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协同建设,江苏定能更好地守护、传承、展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两条承载着先人智慧、寄托着人民希望的幸福江河,奔腾不息,福泽后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永续生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强大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