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叔57岁,早已习惯了饭桌上的大鱼大肉,可一年前体检时,医生说他“血糖有点高”。
家人顿时紧张起来,儿子甚至连炒菜时的一小勺油都开始“严格控制”,嘱咐赵大叔只准以清淡饮食为主,不允许再吃那些他最爱的红烧肉、煎鸡蛋。“一个油星儿都别沾!”妻子对他这样要求。
赵大叔听了家人的话,开始硬撑着吃起了简单的蒸菜、凉拌菜和白煮鸡胸肉,一年下来舌尖寡淡,心里直打鼓:“这样真的健康吗?我的血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
很多中老年朋友跟赵大叔一样,认为清淡饮食、少吃油就是控制血糖的“金标准”,但一年之后,赵大叔的例子却带来了新的思考。
他体检回来,医生看着报告单皱了皱眉,道出了一句让他和家人大吃一惊的话:“血糖没降多少,肝功能反而有些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淡饮食真的能稳稳控糖吗,还是隐藏着难以察觉的健康隐患?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都容易忽视。真相,或许远比你想得复杂。
不少人会觉得,清淡饮食就是“健康”的代名词,特别是希望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的人。
但专家指出:过度“吃素”、刻意极端减少脂肪摄入,反而不利于血糖平稳。
一方面,适量的脂肪有助于延缓胃排空速度,减缓糖分吸收,减少餐后血糖大幅波动。
![]()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多项研究显示,油脂摄入过少的人,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比健康人高出约12%。肝脏的“造糖”压力也会增加,因为身体缺少能量来源时,就会分解蛋白和糖元来“应急”。
另一方面,长期清淡、低脂饮食的人,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摄入不足,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以及内分泌异常,这些都影响血糖代谢的整体调控。
![]()
缺乏油脂滋润,肝脏代谢负担加重,反而可能导致“脂肪肝”逐步恶化。
赵大叔每顿饭几乎不碰油,蔬菜水煮、肉只吃几片白烫,结果一年后体检,血糖仍维持在6.4mmol/L-6.8mmol/L之间(空腹),与最初几乎没什么明显改善。
反倒是肝功能指标ALT升高了30%,胆固醇过低,出现了轻度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医生提醒,长期极端“清淡”,未必是最佳选择,适量合理搭配脂肪,才能养护好血糖和全身健康。
赵大叔这一年的经历并非个例。
随访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每餐油脂摄入低于20克、过度“淡口”饮食的人,有高达68%的血糖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新的健康风险。
血糖未达预期下降:长期极端低脂饮食缺乏油脂缓冲,饭后血糖升高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部分人反而因为碳水摄入增多,血糖波动愈发明显。
![]()
肝胆功能受损:极少油脂进入体内,肝脏合成胆汁减少,脂溶性毒素和药物代谢负担加重。部分清淡饮食者肝功能ALT/AST升高10-35%,甚至出现肝胆结石风险。
营养失衡,免疫力下降:清淡饮食常常意味着蛋白和脂肪摄入不足,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率提升至22%-28%,常见表现为皮肤干燥、视力下降和手脚乏力。
精神状态变差:大脑正常活动需要脂肪酸和蛋白质,极端清淡饮食容易导致脑供能不足,情绪低落、健忘、睡眠质量下降。
![]()
赵大叔的真实感受是:体重虽轻了2.5kg,但整体气色反而变差,容易犯困、打哈欠,甚至皮肤也变得明显干燥。医生建议,他应适度调整饮食,千万别盲目一味追求“淡”。
专家建议,科学清淡不是“滴油不沾”,而是在有限度、均衡搭配下,选用优质脂肪。做到这几点,既能兼顾血糖管理,又不损伤肝胆健康:
要保证每天油脂摄入适量。成年人每日烹调油用量建议25-30克,可以用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等优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
增加优质蛋白比例。比如每日可摄入鸡蛋1个、去皮鸡肉或鱼类约100克,有助于胰岛素合成,加快新陈代谢。
![]()
优选高膳食纤维蔬菜与全谷物。如芹菜、豆类、燕麦、糙米等,有助于延缓血糖吸收,并为肠道“补充动力”。
主食不过量,适当粗细搭配。合理控制主食总量,每餐主食建议4两左右,同时搭配一部分杂粮如玉米、燕麦片。
不盲目忌口,搭配多样。每日饮食应做到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如可以用橄榄油拌凉菜,炒菜时低温快炒,保留原料营养。
坚持运动辅助控糖。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配合合理饮食,效果更佳。
![]()
定期查体,动态检测指标。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糖、肝功能、胆固醇,做到“早发现、早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