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区的峨眉公厕里,只要轻触紧急呼叫按钮,救援即刻响应;宿迁“街坊公舍”内,市民在如厕间隙还能读书充电;江阴市芙蓉湖模块化微厕,宛如一处“胶囊公寓”……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到来之际,江苏各地的“宝藏公厕”正以充满巧思的设计与服务,刷新人们对“方便”之事的想象。从智慧互联的“城市客厅”到适老适幼的“安全港湾”,从装配式微公厕到跨界融合的暖心驿站,江苏用“绣花功夫”重新定义“方便”二字的内涵。
这还是厕所吗?科技感还十足,方便老幼,还成了“驿站”
![]()
在宿迁市八一路与矿山路交叉口的智能公厕,入口的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厕位使用状态、人流量、温度湿度等数据。市民胡先生赞叹:“门关上显示有人,空位显示蓝字,一目了然!”而宿豫区洪泽湖东路的“街坊公舍”更显“智慧内核”——人脸识别取纸机解决忘带纸巾的尴尬,智能系统自动监测异味并启动通风,甚至连洗手液、烘手机、飘香机都实现全自动化。这些物联技术让公厕管理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感知”。
![]()
南京市六合区峨眉公厕的改造堪称“适老适幼样板”。每个隔间配备无障碍扶手,第三卫生间内儿童坐便器、婴儿安全椅、尿布台一应俱全。特别设置的紧急呼叫系统与感应式厕门联动,可在老人摔倒时快速施救。宿迁的“三适一助”改造则更注重实用:721个安全扶手采用斜拉式与水平支撑双结构,2163个手机托盘让如厕时“手机有处安放”,606个残障专用厕位配备成人折叠座椅,真正让特殊群体“如厕不犯难”。
![]()
以江阴市芙蓉湖公园模块化公厕微代表的这批“微厕”布置在人流量大、如厕需求集中的公园绿地、学校附近,单个或组合灵活布点,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截至目前,已投放的10座“微厕”,日均服务达1200余人次。“微厕”均配备了智能保洁机器人,做到了“一客一保洁”,自动对卫生间进行冲洗、擦净、吸干,保持了卫生间干净、无污染、无异味,且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全自动化保洁。针对老幼人群,智能保洁机器人还专门配置了应急按钮、机械防撞和防晕倒监测等装置,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
![]()
张家港市杨舍镇朝阳弄街坊公共卫生间采用先进的轻钢装配式建造方式,从基础、主体结构到内外装修,均采用工厂预生产、现场装配的方法,施工周期短、现场环境污染少,是市民公认的“最美公厕”。
![]()
在宿迁法治文化广场的“街坊公舍”,公厕与阅览室、休息区融合。市民周女士说:“带孩子来看书、喝水,氛围感十足”。而梦溪广场的环卫综合体更是跨界典范——集公厕、先锋驿站、劳动者服务站于一体,成为快递小哥的“充电站”。这些空间打破传统功能边界,让公厕成为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节点”。
除了满足市民如厕需求,舒适度也要“拉满”
2024年,南京市总计完成56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今年,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工作持续推进中,计划完成80座改造任务。“十四五”期间,南京城管系统总计新改建城乡公厕348座,吸纳596座社会厕所加入开放联盟,有效地缓解了如厕难问题。截至10月底,新改建公厕已完工24座,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已完成39座。
宿迁市就“增设安全扶手”“优化母婴室”等建议,先后召开宝妈群体、老年人专题座谈会52场。统一公厕命名为“公共厕所”,整改“驿站”“公舍”等歧义名称60个,更新补全图标159个、更换男女厕间标志325个、增设“蹲便”等厕位指示标志1266个,累计完善各类标识1852个;同步在腾讯、高德地图标注公厕位置,“市民城管通”平台增设查询板块,解决群众“找厕难”问题。针对老年人如厕安全,安装斜拉式/水平下支撑安全扶手721个,配套手机托盘2163个、衣物挂钩909个;针对母婴及残疾人群体,建成第三卫生间(母婴间)288个、单独残障厕位606个;在主次干道独立公厕周边增设近60个便民“限时车位”,解决临时停车需求。
张家港杨舍镇朝阳弄街坊公共卫生间作为当地市民心目中的“最美公厕”,不仅有靓丽的“颜值”,更有实用的“内在”。公厕配有独立化妆间、第三卫生间、母婴室及管理间。内部配有智能显示屏,能够实时显示厕所的温度、湿度、PM值及氨气含量、厕所使用人次情况,为公厕保洁、考核、维修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镇江市环卫中心进一步拓展公厕功能边界,推动功能跨界融合,构建便民服务“新场景”。积极探索“公厕+”服务模式,依托公厕配套用房打造8处便民服务站点,整合“先锋驿站”、劳动者服务站点与垃圾分类体验小屋等功能,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的歇脚场所,构建起“20分钟驿站服务圈”。
长效管护,确保服务“永远在线”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江苏各地深谙此道,建立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护机制。
苏州依托智慧公厕监管平台,对全市百余座公厕进行线上实时监控,并创新性地设立了每周三“深度清理日”制度,对公厕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深度保洁。
南京、宿迁等地则通过每日巡查、专项安全排查等方式,常态化筑牢公厕运行的安全防线,让每一份便民服务都能持久、稳定地“在线”。
从南京浦口区星甸湿地公园的适老适幼化改造,到常州江南春公厕与白荡河历史古韵的完美融合,再到无锡南长街古运河畔成为网红打卡点的“微厕”集群……江苏的“公厕革命”用事实证明,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智慧化和生态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藏在每一个扶手的高度、每一个感应龙头的反应、每一组实时数据的背后。
在世界厕所日之际,江苏正用扎实的行动,将“小厕所”这件民生“小事”,做成了提升城市品质、传递城市温暖的“大文章”,让每一位市民和游客在“方便”之时,都能感受到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校对 陶善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