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打电话是个入侵性特别强的动作#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共鸣。环球网在该话题下的投票显示,高达75%的参与者更偏爱文字交流而非电话沟通。
重庆晚报记者通过微信群、QQ群、面访等形式,对122位重庆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其中近8成人表示,“能文字绝不电话”已成为自己根深蒂固的通信习惯。这一现象在年轻的上班族中尤为普遍。
支持方
铃声带有一种不容商量的即时性
为何一通简单的电话,会在许多人眼中成为具有“入侵感”的行为?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分析:“打电话意味着无论你正在做什么,身处何种场合,都必须立刻放下手头所有事情,来优先解决我想要你解决的事。它带有一种不容商量的即时性。”
“自从通信发达之后,每个人仿佛都陷入了24小时待命的状态。”重庆市民沈先生今年35岁,是一名媒体摄影师。他向记者抱怨道,自己曾在晚上11点正准备休息时,接到同事讨论无关痛痒小事的电话,感到特别恼火,这种被打扰的感觉十分强烈。
27岁的市民陈琳女士,在位于重庆光电园的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她表示,自己的工作交流几乎全部依靠面谈或者群里沟通完成。手机铃声一旦响起,多数时候都是骚扰电话或者是快递通知,“偶尔有朋友打电话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心头一紧——会不会有什么急事?”这种下意识的紧张,折射出电话在她生活中的非常规地位。
@丢那星醒:我偏爱发信息沟通,清晰有条理,还能慢悠悠组织语言。
@喜米陆:我主要是社恐,好怕打电话。
@恬静的微笑:打电话更像一场“突然到访”——它不管你此刻是在赶报告、在厨房颠勺,还是正对着窗外发呆。
@秋秋儿:电话铃响=微信问“在吗?”未知的恐惧让人害怕。
反对方
打电话比文字交流更为直接高效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排斥电话沟通。
支持电话沟通的人认为,在某些场景下,打电话其实比文字交流更为直接高效。从事影视工作的重庆市民刘先生今年32岁,他根据自身经验谈道:“有些复杂事务,靠打字你来我往沟通半小时都说不清楚,打个电话估计10分钟就搞定了,省时省力。”
“85后”文员张娜则从情感沟通的角度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认为,当冷冰冰的文字在屏幕上传递时,其实只承载了信息本身,而打电话时对方能清晰地听到你的语音、语调,感受你的情绪,这种饱满的交流可以消除许多因文字而产生的误会,让沟通更有人情味。
@薄荷:打电话真的很有效率,沟通快,别人给我发微信,我一般回个两条就打过去了。
@晚浪里:打电话比发消息效率高多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也是。
@毛哥:一有事直接拨通,听着声音交流,更直接、更有温度。
@奔跑的鱼:声音、语调能透出想念和爱,比文字的穿透力强。
新现象
“预约式通话”成社交新礼仪
采访中,一些受访者表示,随着沟通习惯的悄然变化,一种新的、体现数字时代特征的社交礼仪正在重庆年轻人中形成——即许多年轻人自发地养成了打电话前先发信息询问对方是否方便的习惯。
在重庆观音桥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上班的谢佳佳,便是这一礼仪的践行者。她表示:“如果我必须打电话,通常会先发微信问一下‘现在电话是否方便’得到肯定回复后再拨出。这样做是尽量尊重对方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对方造成麻烦和心理压力。”
家点评
“先文后电”是一种积极的社交适应
著名社会心理学者、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谭刚强表示,电话沟通所带来的“入侵感”和焦虑情绪,实质上是现代人在信息过载、社交边界模糊环境下的一种普遍心理反应。
对于注重个人空间与时间规划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处于快节奏工作中的重庆上班族而言,未经预约的来电,确实可能打破其已有的注意力集中状态或休息节奏,从而触发防御心理。而“先文字,后电话”新礼仪的衍生,则是一种积极的社交适应,它体现了当代个体对自我边界感的守护,以及对他人边界感的尊重,是构建更健康、更舒适数字化人际交往模式的有益尝试。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赵欣怡 郑柳燕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