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明洋 通讯员 周子翔 周金高
11月17日,走进上蔡县东岸乡王华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菊田里,一片片金黄的药菊便迎风绽放,淡淡的菊香里,藏着王华伟十多年来扎根乡土、带富乡邻的故事。从亳州打工的普通劳动者,到带领村民增收的合作社带头人,他用一株小小的药菊,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曾经的王华伟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告别了东岸村的土地,远赴安徽亳州务工。在亳州的日子里,他见过城市的繁华,却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当地的药菊种植基地,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震:连片的药菊长势喜人,饱满的花盘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与种植户攀谈后王华伟得知,药菊不仅适应性强、产量高,而且市场需求稳定,经济效益远高于家乡传统的小麦、玉米、大豆种植。
![]()
“要是把这药菊引回老家东岸乡,村民们的日子是不是就能好过些?”这个念头在王华伟心里扎了根。从那以后,他便成了药菊田里的“常客”。务工之余,他主动帮种植户干活,从选种、育苗、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采摘烘干,每一个环节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种植能手请教,把技术要点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再反复琢磨。渐渐地,王华伟熟练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药菊种植技术,回乡创业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
2016年,带着在亳州学到的过硬技术,怀着对家乡的深情与期盼,王华伟毅然放弃了外地的工作,踏上了返乡之路。回到家乡后,他看着熟悉的田地和村民们期盼的眼神,更加坚定了发展药菊种植的信念。于是,他成立了上蔡县王华伟种植专业合作社,决心带着村民们一起种药菊、奔小康。
![]()
种植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对药菊种植缺乏了解,担心种不好、卖不出去,大多持观望态度。王华伟没有退缩,他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做试验田,全身心投入到种植中。从播种到收获,他日夜守在田里,遇到问题就打电话向亳州的老师傅请教,结合家乡的土壤和气候不断调整种植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试验田就喜获丰收,药菊品质优良,被收购商高价收购,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王华伟推出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彻底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他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把自己在亳州学到的技术和摸索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从如何配比有机肥,到怎样防治病虫害,都讲得细致入微。在王华伟的带动下,东岸乡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药菊种植的行列中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上蔡县东岸乡的药菊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王华伟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他用一株小小的药菊,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更带动了一方乡亲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从亳州打工取经到返乡创业带富,王华伟用坚守与担当,让菊香漫遍乡野,让希望扎根乡土,书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