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场“国际模特大赛”的视频炸了锅:15号选手头戴桂冠、身披绶带,拿着“冠军证书”走秀,却因形象突破传统认知引发全网质疑。更离奇的是,主办方辟谣称她不是广东冠军,真正冠军是“艾玛尔”,可网友翻遍全网,既找不到辟谣原文,也查不到艾玛尔的任何资料。
![]()
这场争议的核心从不是审美,而是彻头彻尾的公信力崩塌。视频里的“冠军证书”连姓名、编号都没有,堪称“批发款”;号称“国际化”的赛事,赛后不公布获奖名单、没有官方新闻稿,唯一能查到的只有争议视频和含糊辟谣。更讽刺的是,赞助方直言“只是掏钱,跟我们没关系”,负责人邓某躲着不回应,关联公司火速撇清关系,活脱脱一场“甩锅大赛”。
网友的愤怒并非不能接受多元审美。当年“中国第一肥模”曾晶凭自信圈粉,证明美从无标准答案。但这场赛事的诡异之处在于:不是冠军却能戴桂冠,是冠军却查无此人;打着“专业”旗号,却连最基本的流程规范都没有。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国际赛事”是不是沦为了赞助商的“形象包装工具”?
![]()
类似乱象早不是孤例。去年深圳某环球小姐冠军,今年因伪造学历入狱;香港选美赛事近年也频频因候选人争议出圈。背后是行业结构性滑坡:优秀女性职业选择增多,不愿再走选美老路;赛事主办方重流量轻专业,把“争议”当卖点,把“冠军”当人情。当“国际赛事”的头衔能随便贴牌,“冠军”荣誉能批量制造,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
“信任如纸,皱了便再也抚不平。”多元审美从来不是违规操作的遮羞布,专业赛事的底线永远是透明与公正。评委资质、打分细则、获奖名单本该公开可查,而不是靠模糊回应敷衍公众。监管部门该出手规范了,对那些挂“国际”名头、行圈钱之实的赛事,该整治就整治,该取缔就取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