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模特大赛的冠军争议,终于等来组委会“颁错证书”的回应。
据红星新闻报道,大赛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告诉记者,“15号选手是太太组冠军,女模特组广东冠军实际是37号女模特,此次颁奖证书是透明公开样式,当时工作人员疏忽,颁错了证书奖杯,结果闹了‘乌龙’。”关于网传15号选手带资进组赞助比赛一说是谣言,不存在这样的事实。
一句“工作人员疏忽”,将这场引发全网热议的风波定性为乌龙,同时否认了15号选手带资进组的传言。但这样的解释,不知能否平息公众的质疑?
一场号称国际赛事的活动,连核心的颁奖环节都能出现组别混淆的低级错误,背后暴露的是赛事组织的粗糙、流程的混乱,而非单纯的“失误”那么简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乌龙”背后的赛事乱象早已浮出水面。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评委直言“连评分表都没看到”,这一相关报道是否属实,影响着比赛结果的公正性。
组委会需要正视的是,大众对冠军结果的质疑,从来不是单纯的以貌取人,而是对赛事专业性与公平性的合理拷问。回应不该只聚焦于颁错证书和否认带资进组,却回避了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评委资质是否合规?评分细则是否科学且公开?所谓“太太组”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解答,仅用乌龙和道歉试图收尾,只会让公众的不信任感加剧。
事实上,从深圳国际模特大赛颁错冠军证书闹乌龙,到多地选美冠军因颜值、气质引发全民吐槽,多起赛事争议近日接连刷屏。
表面看,争议源于大众审美与赛事结果的差异,但深层追问便会发现,问题核心早已超越审美本身。当选美与模特比赛正在从展现多元魅力的舞台,沦为消耗信任的流量闹剧,不断被质疑是否沦为量身定制冠军光环的秀场,其背后带来的是整个行业公信力的持续崩塌。
一场赛事的公信力,永远建立在规则透明、流程严谨、执行专业的基础上,而非出现争议后的仓促辩解。打着国际赛事的旗号,就更该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和公众期待。
如果只是将赛事当作商业炒作、资源置换的工具,而忽视了竞技类活动最基本的公平与专业,即便用“失误”搪塞了当下的争议,也必将被行业和公众抛弃。
撰文|向玲主编|李锦审核|朱宗威*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出品 | 潇湘晨报![]()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