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昨天解读“瞎”字的古今用法后,今天我们接着聊聊“瞽”字的来龙去脉。
“瞎瞽”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基本不用了,但它却完整保留在晋省平定方言中,这正是方言最珍贵的价值所在。方言就像语言的“活化石”,默默留存着那些在主流书面语中逐渐消失的古音与古字。
这些留存不仅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古人的语言习惯,更为研究语言演变、考证字词源流提供了鲜活又可靠的实证,让古老的语言文化有了可触摸、可感知的载体,这便是方言在传承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四
说到“失明”,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书面书写,还是口语表达,人们一般只用“瞎”来表示。然而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失明”的词汇则丰富得多,如“䀮”“眇”“矇”“瞍”“盲”“瞽”等等。
晋省平定方言中的“xie ku(音邪枯)”的“ku”,其本字就是“瞽”。
![]()
《康熙字典》“眹”字条
瞽,读作gǔ(音鼓),《说文》释为“目但有眹也”。这里的“眹”,读作zhèn(音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眹”是错字,正字是“朕”。
“朕”字大家并不陌生,影视剧中的皇帝常以此自称。其实在古代,“朕”就是“我”,是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之后才成为皇帝专称。
“朕”还有另外一个用法,指船的缝隙,后来引申为所有事物的缝隙。所谓“瞽,目但有眹也”,意思是眼睛只有一条缝,没法正常看见东西,换言之,瞽即眼睛失明。
![]()
《康熙字典》“瞽”字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瞽”在古代文献中不是简单的“盲人”代名词,而是承载着特定社会职能与深层文化意涵的文化符号。
先秦文献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瞽史”“瞽矇”这类称谓,如《国语·周语上第一》:“瞽史教诲,瞽,乐大师。史,大史也。掌阴阳、天时、礼法之书,以相教诲者。”
![]()
古代典籍
瞽和史担负着教诲君主或贵族的职责,其中“瞽”是乐大师,即宫廷乐官的首领;“史”是大史即史官的首领,他们共同执掌阴阳、天文历法、礼制法度的文献,完成教诲的任务。
具体来说,瞽(乐大师)由盲人乐师担任,其职责包括采集民歌、谱曲演奏,将民间舆情和先祖训诫融入乐歌,以艺术形式对君主进行讽谏劝诫。
五
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瞽矇分为不同等级:“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
《周礼•春官•瞽矇》详述其职责为:“掌播鼗、祝、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
鼗(拨浪鼓)
鼗,读作táo(音陶),即拨浪鼓;敔,读作yǔ(音雨),古代打击乐器,奏乐将终时,击之使演奏停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瞽矇负责演奏各类乐器、讽诵诗歌、讲述世系宗谱、鼓奏琴瑟,并掌管《九德》及“六诗”(风、赋、比、兴、雅、颂)之歌乐,听命于大师(乐官总管)。
![]()
甘肃雷台汉墓青铜车马仪仗队
综上,“瞎”与“瞽”均指“眼睛失明”,二者语义高度重合,属同义复合词,这种结构通过语义叠加,强化了“失明”的核心含义。
从语音演变看,“瞎”在宋代《集韵》、元代《韵会》、明代《正韵》中的反切音均为“许辖切”,折合今音大致为xiā(音瞎)。
![]()
《康熙字典》“瞎”字条
需要注意的是,“瞎”在《集韵》同时还有一个读音“㔠”。“㔠”本身有两读:一是“许辖切,音瞎”,二是“何葛切,音曷”。
“曷”是个多音多义字,除了标准读音hé(音何)外,在特定语境中还有è(音恶)、xiē(音邪)等异读。如《康熙字典》:“曷,又阿葛切,音遏,逮也。又与蝎同。”
![]()
《康熙字典》“曷”字条
受此复杂语音背景,及后世演变影响,“瞎”在山西平定方言中,逐渐演变为入声的xieʔ(音协)。
“瞽”字,《说文》注为“公户切”,《集韵》《韵会》注“果五切”,《正韵》注“公五切,音古”,这些反切音折合今音均为gǔ(音古)。
六
然而,在山西平定方言中,“瞽”读作上声的ku(音枯,调值53)。此读音保留了上古汉语见母声母[k]在合口呼韵母前未发生颚化的原始舌根音特征,与官话的演变路径不同。
从语义来看,“瞎瞽”一词的含义,与现今平定方言中用以斥责他人“眼瞎”的用法完全契合,可谓音义皆通。
![]()
[东晋] 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十诵律》书影
考之典籍,“瞎瞽”一词见诸文献,最早似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如,东晋僧人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共译的《十诵律》卷二十一,在列举人的各类生理或外貌缺陷时,便明确使用了“瞎瞽”一词。根据佛教戒律的资格规范,具有诸如此类缺陷者,“尽不应与出家受具足”,即不具备受戒出家的资格。
![]()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书影
又,唐代玄应所撰《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亦收录了“瞎瞽”词条并详加解释注音:“瞎瞽,正字作□(字形为目+曷),同,火辖反,字书:“一目合也。”下,公户反,无目谓之瞽。瞽,鼓也,冥冥如鼓皮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瞎瞽”的“瞎”,规范写法是□(字形为目+曷,见下图《康熙字典》),这两个字意义相同,读音为“火辖反”(折合今音大致同hé)。字书释其义为:“一只眼睛闭合(失明)。”
![]()
《康熙字典》书影
下文的“瞽”,读音为“公户反”(折合今音大致同gǔ)。没有眼睛(全盲)的人称为“瞽”。“瞽”和“鼓”读音相近,盲者眼前黑暗“冥冥”,如同蒙蔽视线的鼓皮,无法视物。
![]()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僧祇律》第一卷书影
值得注意的是,“瞎瞽”一词除见于字书、音韵著作,及部分口语化较强的佛经注释外,在主流传世文献中用例相对稀少。
这恰恰说明,“瞎瞽”很可能是一个主要流行于民间的俗语词汇,其生命力更多地体现在口头传承之中,最终在如平定方言这样的地域语言中得以保留并沿用至今,甚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