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评头论
一提到“典籍里的河南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水浒传》,因为它对宋代市井语言的描写太经典了!
当我们在《水浒传》里听到鲁智深一声“兀那泼贼”,或见武松对店小二道“休要恁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会油然而生——这些镶嵌在古典叙事中的词汇,至今仍在河南的街巷乡音里生生不息。
然而,若以为河南话的典籍印记仅止于一部《水浒传》,便错过了更为壮阔的语言图景。
![]()
河南话,作为中原官话的基石与活化石,其语言基因早已深植于华夏文明的母体。从《诗经》的古老吟唱,到汉唐文章的磅礴气象;从宋代勾栏瓦舍的说书人口沫横飞,到元代杂剧舞台的市井百态……一部河南话的流行演变史,半部皆在典籍之中。
它不仅是穿越千年的“地方口音”,更是破解历史社会与普通人生活情感的声音密码。让我们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方言考古”,在泛黄的书页间,打捞那些依然鲜活的乡音,聆听古老中原在岁月长河中最真实的回响。
一、语料宝库 · 白话小说:宋元江湖、市井风情
1、《金瓶梅》
《金瓶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被视为描绘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开创性的写实手法和对《红楼梦》等后世巨著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金瓶梅》时代与背景虽是假托宋朝,但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语言上有浓厚的北方官话色彩,与今天的河南话高度重合。
可考词汇举例:
“恁”(nèn): 至今仍是河南话的核心词汇,意为“您”、“你们”、“那么”。书中随处可见,如“恁老人家”。
“达达”(dá da): 河南部分地区对父亲的称呼,书中潘金莲等角色常用。
“晌午” / “后晌”: 中午 / 下午,河南人至今在用。
“肉”/“磨叽”: 形容人动作慢、不利索。如“你咋恁肉哩?”
“白”(bé): “别”、“不要”的意思。如“你白说了”,地道河南话。
2、《三言二拍》
冯梦龙在思想上承接王守仁、李贽的启蒙之光,在其编著的《三言二拍》中高举“情教”旗帜,呼吁真挚情感,反叛虚伪礼教。这一思想追求,恰恰落在了“弄些酒食”、“俺们”这些鲜活的中原官话之中——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对白,为晚明新兴的市民思潮,赋予了最生动可闻的表情与最接地气的载体。
可考词汇举例:
“俺”:第一人称“我”、“我们”,河南话的标志。
“弄”:万能动词,相当于“做”、“搞”、“办”。书中常有“弄些酒食”、“弄出事来”,和今天河南话的“你弄啥哩?”一脉相承。
“中”:表示“好、行、可以”,虽然书中不如现代口语化,但其表肯定的用法已见端倪。
![]()
3、《红楼梦》
《红楼梦》虽然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但曹雪芹祖上与中原关系密切,书中仍保留了一些中原官话的词汇。
可考词汇举例:
“嬷嬷”(mō mo): 在河南话里指“奶奶”或老年妇女,书中指奶妈或老女仆。
“这会子”、“那会子”: 这时候、那时候,在河南方言中也很常用。
古代白话小说(宝藏库) 这类作品为了生动刻画人物,大量采用了当时的民间口语,是寻找河南话的“富矿”。
另外,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讲课记录《朱子语类》,也大量使用了“恁地”(那样地、那么)等词汇,与河南话的“恁”直接相关。
![]()
二、舞台遗韵 · 元代戏曲: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等元杂剧中,“兀的”、“端的不”等词汇,依然能在今天河南的古老戏文中找到。
可考词汇举例:
“兀的”、“兀那”: 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虽然现代河南话不常用,但在一些老派口语或戏曲中仍有遗存,是古语的活化石。
“甚”: “什么”,如“作甚哩?”。 “端的”: 果然、究竟的意思。
三、古音寻根 · 经史典籍
《诗经》“风雅颂”的许多用韵,与河南方言高度契合;朱熹语录中的“恁地”,更是直通宋时中原的口语现场。
《诗经》其中一部分诗歌采集自中原地区(如河南的卫、郑、陈等地),其用韵与今天的河南方言仍有对应关系。
如《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用普通话读:马 (mǎ)、下 (xià) 。韵母分别是“a”和“ia”,虽然也算押韵,但不够完美。
用河南话读:“马”在河南话中,尤其在口语里,常读作 mà (去声,或一个明显的降调)。 “下”在河南话中,保留古音,读作 hà (声母为h,韵母为a)。
这样一来,“马”(mà)和“下”(hà)就形成了完美的押韵,韵母都是响亮的“a”。这个读音“下”(hà)在河南话里极为常用,比如“你往哪去啊?”“我下 (hà) 去。”(我下去)。
四、唐韵豫声·古调新说
一些唐诗的用字,用河南话读可能更押韵。敦煌变文是唐代说唱文学的底本,里面有大量口语成分,可以看到很多现代河南话词汇的雏形。
用普通话读唐诗,有时会觉得不押韵,这正是因为普通话的语音在近代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河南话作为中原官话,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发音,反而能与唐诗的韵脚严丝合缝。
经典诗句:杜牧《山行》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xié),
白云生处有人家 (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wǎn),
霜叶红于二月花 (huā)。
普通话的困惑:第一句的“斜”(xié) 与第二句的“家”(jiā)、第四句的“花”(huā),用普通话读起来并不押韵,这常让现代读者感到困惑。
河南话的破解:在保留古音较多的河南话中,“斜”读作 xiá。如此一来,“斜 (xiá)”、“家 (jiā)”、“花 (huā)”的韵母都变成了响亮的“a”,立刻变得朗朗上口,完美押韵。
这个读音在河南方言口语中仍有遗存,比如把“斜路”说成“xiá 路”。
![]()
敦煌变文是唐代的“说唱剧本”,为了让市井百姓听懂,使用了大量口语,其中许多词汇今天仍在河南话中使用,堪称“语言的活化石”。
1、“闻”(用鼻子嗅)
变文例句:《庐山远公话》:“闻香一盏,……”
河南话对应:普通话表示“嗅”用“闻”,而河南话至今仍把“闻”叫作“闻”(wén)。比如:“你闻闻这花,可香。” 这个动词用法从唐代至今未变。
2、“懆恼”(烦躁、苦恼)
变文例句:《叶净能诗》:“岳神……所以懆恼。”
河南话对应:这个词在今天的河南话中演化为“悻恼”(xǐng nǎo) 或“憷头”(chù tóu),表示心烦、发愁、畏难。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我真是可悻恼。” 词义和情绪与唐代一脉相承。
3、“生活”(名词,指活儿、工具)
变文例句:《舜子变》:“自把生活与耕生活。”(后一个指干农活的工具)
河南话对应:在河南话里,“生活”(shēng huo) 可以指“工具”。比如修理师傅会问:“你拿的这是啥生活?”,意思就是“你这是啥工具?”。
写在最后的话:我的方言会考古
我们能在乡音中听见历史,也常在典籍里找到故乡。下次当您用河南话读《诗经》、读唐诗宋词时,请试着大声地、带着韵律感去读,您会惊奇地发现,那些泛黄书页上的文字,竟能如此自然而然地鲜活起来。
这就像完成一场与祖先的对话。我们用的,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语言;我们讲述的,却是最新鲜、也最永恒的中国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