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头条
便民信息
社区分享
同城信息
更多招聘/出租/二手分类信息>>
以下正文开始
英都云从先生身份考证
洪礼双
传说,元代有位外地书生,自愿放弃功名,在南安翁山(俗称英内,今英都)禄寿院(今云从古室)执教终身,被尊称为云从先生。后来,翁山洪氏五世祖洪观生(1391-1462)和洪宗生(1395-1476)扩大学馆的规模。成化年间(1465-1487),六世祖洪旸道(1417-1507)接替并主持学馆的事务,将禄寿院更名为云从古室,以纪念云从先生的贡献,并延请名师洪敏(金门凤山人,举人,其先洪慰宋末从英内移居金门青岐)和陈尚礼执教。
![]()
云从先生在禄寿院执教终身,却连姓名、籍贯、妻室、子孙、生卒、墓葬等信息都没有流传下来,显得异常神秘,不禁令人怀疑他的真实身份。他真的只是一介书生吗?《周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比喻同类相互感应,用云从隐喻龙,用龙象征皇帝。莫非云从先生是一位皇帝?然遍搜古籍,却毫无记载,徒留传说。那就不妨尝试从传说入手,考证云从先生的身份,先大胆假设他是一位皇帝,再小心求证他是哪一位皇帝,但不能局限于对禄寿院传说的独立研究,而要扩大视野,把英都各地有关皇帝的传说收集起来,去伪存真,系统研究,既要尊重正史,又不能拘泥于正史,或许会有新思路、新突破、新发现。
一
禄寿院
![]()
禄寿院(今云从古室)在龙山(又名天马山)之麓。
传说,朱熹曾到禄寿院讲学,禄寿院流有“朱子讲学”的传说。据1993年《重修云从古室记》记载:“龙山之麓,有禄寿院焉,五代后唐(923-936)僧人智绪建。宋熙宁八年(1075)重修,后废。宋端平间(1234-1236),乡人于旧址立书院。”这说明禄寿院首次设立学馆是在南宋端平年间,但此时朱熹(1130-1200)已去世三十多年了,则此朱子绝非朱熹,而是另有其人且亦姓朱氏。《重修云从古室记》没有提及朱熹来过禄寿院一事。
传说,禄寿院跟漳州三平寺有关系,关系成迷。
二
龙兴寺
龙兴寺也在龙山之麓,距离禄寿院很近。
![]()
传说,西峰禅院(奉祀清水祖师)被某派焚毁时,云版“飞”到龙山上空并掉落,龙兴寺即兴建于落地处,以奉祀清水祖师。从现存于云从古室的西峰禅院云版上面的文字可知,云版铸造于元代大德乙巳年(1305)四月,则龙兴寺兴建于大德乙巳年(1305)之后的某年。云版缺失月翼,只剩日翼,此即“日明月不明,天子出不成”预言的由来。
传说,龙兴寺废圮后,云从先生把清水祖师移到禄寿院奉祀,当晚梦见清水祖师开示:“宜树人育才为先”,从此无意功名,安心执教至终身。此后,清水祖师就一直在禄寿院,可知这是在龙兴寺最后一次废圮后发生的事。
![]()
![]()
龙山之麓有一处塔墓,上方是禄寿院的风水塔,下方是龙兴寺的和尚墓,二者所建年代不同。其中的仁杰和尚与国一和尚的合葬墓碑刻有“当明”二字,常被人忽视,“当明”二字直接证明该墓葬于明代,间接证明龙兴寺在明代仍有和尚住寺,龙兴寺在明代仍然存在,那么龙兴寺最后一次废圮就是明代的事了。云从先生将龙兴寺清水祖师移到禄寿院奉祀,那么云从先生就不会是元代人,而是明代人!
![]()
1993年和2006年《翁山谱志》上册的《英都镇古今大事记》更是赫然记载:世代相传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云从先生在禄寿院执教终身!这则记载的时间“永乐年间”也常被人忽视。
三
待驾桥
![]()
待驾桥在董林码头。
驾,是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如驾到、驾崩、保驾、救驾、御驾、迎驾等等。
传说,有位皇帝曾坐船来到董林码头,随从在岸边等待皇帝上岸,岸边有一条水渠,水渠水尾处早已有一座石桥,由两块石板拼成,故名待驾桥,讹称刣(tái)狗桥。
四
枫树后观音亭
![]()
枫树后观音亭在待驾桥西侧百余米处,即中溪洲工业区后面,内有《枫树后观音亭碑记》。
传说,明代正德皇帝偶然经过董林溪(英溪的一段)南岸时,恰巧目睹一孩童溺水,随后被一孺妇救起,孺妇向众人施礼后,随即消失于枫树林中。观音菩萨显灵了!皇帝感慨之余欣然命笔,题“观音”二字,命人刻于溪岸石壁上。从兹,枫树后观音圣迹香火鼎盛,暑天在此下水游玩者多而安然无事。乡民称呼此堀溪为“观音堀”,在一溪石刻上“阿弥陀佛”四字。由于溪岸久经流水冲击,圣迹已荡然无存。2002年,乡民在旧址下游五十米处一棵古榕树旁边建观音亭,次年告峻。
结合正史,这位皇帝不可能会是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因为他根本没来过福建。
五
古迹山
![]()
明代崇祯二年(1629)《闽书》记载:“古迹山,有古迹岩。昔有隐君寓此,石床、石臼遗迹尚存。隐君好竹,至今多竹笋,名英笋。”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南安县志·舆地志》记载:“古迹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属廿七都,一名苦竹(山),有古迹岩。昔有隐君寓此,石床、石臼遗迹尚存。隐君好竹,至今竹木弥山。土人采其笋,曰英笋,干而丝之,最为甘美。”
隐君是隐士的意思。古迹岩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结合上述文字记载,可知古迹岩隐君是绍兴年间至崇祯二年(1629)之间的外地人。
六
凌云寺
![]()
凌云寺即古迹岩、古竹岩。
传说,明代正德皇帝(一说清代乾隆皇帝)为躲避追兵,从漳州逃难而来,临近翁山地界,突遇山贼抢劫。在侍卫掩护下,皇帝往古迹山上跑去,躲在古迹岩避难。古迹山突然兴起云雾,山贼无法搜寻而回去。三天后,古迹岩住持怕山贼再来搜寻,就把他转移到山后村(今紫山村)避难。当时,古迹山和尚还不知道他的皇帝身份。临行前,为感谢古迹山云雾救命之恩,皇帝题匾“凌云寺”,并作诗《从政乡景色》:
翁山绿叶翠千秋,云拥高峰水自流。
数里长河声浩浩,一轮明月似金球。
眼看西北三千界,声压桃源十二洲。
今日好景观不尽,天年有缘再来游。
结合正史,这位皇帝既不可能会是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因为他根本没来过福建,也不可能会是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因为他也根本没来过福建,也不可能会是南宋的宋端宗赵昰(xià)(1269-1278,10岁)或者宋怀宗赵昺(bǐng)(1271-1279,9岁),他们俩虽然到过泉州,经过南安,但没有路过翁山,且他们有千军万马,不可能会被山贼打败。
七
桥头庵
![]()
桥头庵在山后村(今紫山村)宫林。
传说,有一位少年家寄居在山后村一位黄氏老人(名字待考)家里避难,常到村口一棵榕树下与村民闲聊。山后村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奉祀清水祖师的宫庙,还没有宫名。少年家淌水过溪来朝拜,祈求清水祖师保佑,发愿如能早日脱困回朝,一定铺路、造桥、修宫来还愿。最终,少年家被一群人寻到并接走。临行前,少年家题匾“桥头庵”,留下几两黄金和一封信,留言说那棵榕树是山后村的风水树,一定要好好保护,并嘱咐村民铺路、造桥、修宫。后来,村民才知道这位少年家实为落难的乾隆皇帝!
![]()
乾隆廿七年(1762)八月十五日,官府和山后村民共同在这棵榕树底下立一块石碑,今称《紫山公约碑》,碑文内容没有提及乾隆皇帝来过山后村一事。
结合正史,这位皇帝不可能会是乾隆皇帝,因为他根本没来过福建。
07
八、狮子岩
![]()
传说,狮子岩有正百人的武僧,古竹岩和尚来到狮子岩习武,曾有一次回去路上遇到老虎。
传说,狮子岩跟漳州三平寺有关系,关系成迷。
九
中峰院
![]()
![]()
AUTUMN
![]()

中峰院在翔云翔山,靠近英都。
传说,宋代年间,皇帝获得密报,中峰院有新天子降临,要与他争天下,遂派一位将军带领御林军前去铲除。将军传令御林军将中峰院围住,命令住持交出新天子,否则火烧中峰院,住持不知怎么回事,并否认中峰院藏有新天子。将军威胁逮捕所有和尚,押回京城以辨认新天子。有部分练过武术的和尚就同御林军打起来,和尚死的死,逃的逃。将军没有抓到新天子,一气之下,命令御林军火烧中峰院,后来才得知密报有误。
![]()
根据上述传说和文字记载,锁定以下三个关键词:朱氏、明代永乐年间、落难皇帝,结合正史,可得出结论:云从先生、古迹岩隐君、山后少年家和中峰院新天子实为同一个人,即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朱允炆失去皇位后,隐姓埋名(一说陈龙彪,一说陈承功,待考),字云从,最怕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然而还是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成为传说。这些传说虽然可能朝代错误、人物错乱、事件传奇,显得杂乱无章且违背正史,成为野史,常被人认为子虚乌有,但是经过系统研究,还原真相,最终还是能够得出一致结论,补足正史的遗漏。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大明皇帝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1360-1424)的燕军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南京。朱允炆见事已不可为,遂命人在皇宫放火,故作疑案,尔后逃难而去。在江南第一家郑义门郑洽(1343-1422)的带领下,朱允炆一行人辗转来到福建泉州,最后坐船蹈海而去。在台湾学者陈水源的《杰出航海家郑和》(2000年)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的《郑和下西洋》(2003年)里,里面都有朱允炆曾到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的说法。
朱棣获悉后,担心他去海外搬救兵来夺回皇位,遂于永乐元年(1403)五月,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又于八月突然恢复泉州市舶司提举(仅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没有组织海外贸易的职权),又于十月派太监尹庆携带朱棣的即位诏,出使满刺加(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柯枝国(今科钦)。永乐二年(1404)正月,朱棣想派遣大使出使西洋诸国,就命福建造船五艘,九月又派尹庆出使满刺加(马六甲)、苏门答剌国。永乐三年(1405)六月,朱棣又派郑和(1371-1434)以耀兵异域示中华富强的名义,从海路寻找朱允炆,起止时间是从永乐三年(1405)到永乐二十年(1422)。
朱允炆一部分随从到达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邦加岛(Bangka Island),当地华人称为汶岛,以怀念朱允炆。岛上有一个遗世独立的偏僻小村落,世代居住着一群叫“峇峇娘惹”的土生华人,皮肤黝黑地与当地人无异,多年来依然保持着古老浓厚的华人习俗,但不懂华语,只懂印尼语。这个族群与当地的印尼人习俗有异,特别体现在一些节庆上。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朱允炆登基这天,举行罕见的隆重祭拜皇爷仪式,家家户户将自制的纸糊龙船抬出来,集结上街巡游,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其中以焚烧龙船节目最为隆重。耐人寻味的是,这里的“贵族”大多姓洪(Ang)。
而朱允炆本人船行至同安县塘厝港(今属厦门市翔安区)时,一行人就匆忙登陆,步行来到郑坂村(今翔安区马巷镇郑坂社区),因舟车劳顿,借住在郑坂始祖郑昭明及其子郑安德(尊为郑坂长房开基祖)家中。郑昭明以礼招待同姓郑洽,视郑洽为亲人。朱允炆毅然决定将三妹夫郑榛(化名郑安陞,尊为郑坂二房开基祖,虽比郑安德年长)和三妹朱璆(qiú)娘留在翔凤里山头仔村(今翔安区新店镇山头社区),一来能保命,二来可报信,万一朱棣追兵顺水路登陆,郑坂村是必经之路,郑榛可立即派人报信,朱允炆一行人可提前应对。
离开郑坂后,朱允炆一行人途经南安,临近翁山地界,突然遇到山贼抢劫。朱允炆与侍卫失联,独自流寓翁山,在古迹岩、山后村留下传说。
在古竹岩避难期间,朱允炆想起祖父朱元璋(1328-1398)的避难经历,遂化用朱元璋的《庐山诗》而作《从政乡景色》(应为《翁山诗》)。原来,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与陈友谅(1320-1363)在鄱阳湖大战中一度战败,逃到庐山“竹林寺”避难。至正二十三年(1363),彻底战胜陈友谅后,朱元璋登顶庐山,挥笔写了《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失联的侍卫带领追随者从漳州三平寺赶来翁山寻找朱允炆下落,但在古竹岩没有找到朱允炆。古竹岩和尚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和落难经历后,供奉了一块长生牌,上书“皇帝万万岁”五个金字,用于祈求皇帝平安,惜于“破四旧”中失落。侍卫根据古迹岩和尚提供的信息,最终在山后村找到了朱允炆并接走,来到中峰院避难。朱棣还是获得密报,朱允炆可能并没有蹈海而去,而是藏匿在中峰院,遂传旨派御林军前往捉拿。御林军包围并火烧中峰院,仍没有捉到朱允炆,后来得知密报有误。朱允炆及时逃出中峰院,来到禄寿院,自称外地书生,遂以教书为业。
永乐五年(1407),朱棣派胡濙(yíng,1375-1463)以寻找张三丰的名义,从陆路寻找朱允炆,起止时间是从永乐五年(1407)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史·胡濙传》记载:“惠帝(朱允炆)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永乐)五年(1407),遣(胡)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云云。”根据民间散逸的史料判断,胡濙曾三次来到福建,明代官方对此毫无记载。据晋江人、文渊阁大学士黄景昉(1596-1662)《国史惟疑》记载:“传(胡)濙入闽,道泉州,见董伯华,甜于衢舆,式之董亦异人。”这说明胡濙极有可能来泉州寻找朱允炆。
后来朱允炆再次被追随者寻到,一行人最终离开翁山,辗转隐居南方多省寺庙并留下传说。朱允炆隐居翁山多年,追随者分散居住于翁山各地,以故翁山寺庙众多,有“七岩八院”之多,有些还位于安溪城厢经岭,如昭化院和滴水岩(靠近英都)。他们是否在翁山留下后代、民俗、遗迹等等,也值得深入研究。
![]()
附文:
一、《金门族谱探源》
叶钧培、黄奕展2001年《金门族谱探源》一书记载:“青岐洪:宋末有洪慰者,自南安英内迁来,卜居烈屿青岐。其七世孙洪包分居黄厝,包孙魁分居埔头。慰之支派分衍浯之凤山(西洪),另一支派分居海澄浔坞,至明朝回浯,初居水头,后分居后丰港。烈屿中墩、烈屿杨厝亦为青岐之派。”
二、《重修云从古室记》
龙山之麓,有禄寿院焉,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建。宋熙宁八年重修,后废。宋端平间,乡人于旧址立书院。元有儒生寓此,致志笃学。适院侧“龙兴寺”废,迎清水祖师于书院供奉,赏得梦示:宜树人育才为先。遂无意功名,设馆授徒,学子有成,尊为“云从先生”。盖取《易》“云从龙,龙起而致云气”之义。明初,吾洪氏五世祖增其制。成化间,六世祖旸道继主馆事,以儒、道、释立教之方虽异,然导人向善之旨实同,仍并寺院学馆定名为“云从古室”。至此,学子藏修息游得所,依仁据德有序。达则兴邦济世,后先辉映。古室俨然为英山人文发祥地,名扬遐迩。清乾隆间重修,以迄于兹。
年湮代远,世事沧桑,文物遭毁,殿宇渐倾。为保护古刹兴复佛法禅光,弘扬先贤传播文化美德,偿酬游子怀乡瞻仰夙愿,乡人渴望重建。一九七八年,侨亲恭兰率先捐资维修。一九九〇年,侨亲维新倡导,印尼、新加坡侨亲、港台同胞及族中热心人士相继捐资,乃组建筹委会,全面兴修。既存原貌,又展新姿。且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额,更为古室增辉。游者于斯,见山门高耸殿宇辉煌;坐对千峰,平临一野;“轻云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春横眉岭青娥黛,云镂英山碧玉屏”。风光尽收眼底,心驰神往,自生重振翁山雄风,再谱创业新篇之慨。此固修建者之所愿,岂惟古室重光已哉!
云从古室筹建委员会
公元一九九三年岁次癸酉阳月 立
三、《枫树后观音亭碑记》
枫树后观音亭,坐向卯酉兼庚甲。系本境洪火星、洪添福、洪助农、洪清泉、洪土盛等为筹建组成员,倡导并董其事,境内齐心协力,贤士慷慨捐资兴建而成。壬午年兴工,次年告竣,耗资 元。
相传十六世纪初,明正德皇帝偶经枫树后溪旁时,目睹一孺妇从溪中救起一溺水孩童,孺妇向众人施礼后随即消失于枫树林中,正德皇帝感慨之余欣然命笔,题“观音”二字于溪岸石壁上。从兹,枫树后观音圣迹香火鼎盛,暑天在此下水游玩者多而安然无事。后人呼此水段为“观音堀”,并于一溪石刻上“阿弥陀佛”四字。
原敬奉观音菩萨位置在今亭上游五十米处,因久经流水冲击,原物已淌然无存。上世纪末,此处改溪为田。今又成片建造楼房新区。这溪滨已变得多彩多姿、兴旺发达,枫树后无疑是一个发祥之地。
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历来,这一带人们都认写圣迹值得纪念,救世救生优良美德应以发扬。溪流地貌已经变化,人们便设法易位建此观音亭,以酬夙愿。是为记。
枫树后观音亭筹建组
公元二〇〇三年 月 日立
四、《紫山公约碑》
皇清
溯我祖先奠居山母头之麓,山员(圆)而文形如覆鼎金,上下四旁不可毁伤,兹公议立碑,此山前后左右暨福庭、枫脚、宫林不动一锄,并风水荫树不许私砍,犯者公罚,违者呈官究治。
乾隆廿七年八月十五日
官户公立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
![]()
往期新闻推荐
金英网
微信 : wx.jnyng.com
直播:zb.jnyng.com
同城:tc.jnyng.com
联系电话
(内容中如有侵权作品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