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
春秋末期战国初年,周室衰微,群雄四起,诸侯割据,逐鹿天下,称王称霸。此时,刺客应运而生,刺客文化盛行,以致太史公在作《史记》时,专列《刺客列传》以记其事。在刺客故事中,流传最广的当数“荆轲刺秦王”和“专诸刺王僚”。
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发生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苏州),而《吴越春秋》所载的“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则发生在吴国的属地艾(今江西修水),这个故事同样曲折精彩,同样具有“轻生重义”的精神内核,和“专诸刺王僚”一起,堪称刺客文化的并峙高峰蓝田双壁。
话说春秋末期,僻于东南一隅的吴国,王位传到了寿梦手中。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眜、四子季札。季札贤明,寿梦想传位于他,但季札坚辞不受。寿梦无奈,定下 “兄终弟及” 的规矩:先传长子诸樊,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后传余眜,最终希望余眜传位给季札,完成初衷。
余眜死后,按照规矩应传位给季札,但季札再次拒绝。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便拥立余眜的儿子僚为吴王(即 “王僚”)。这一结果引发了诸樊之子 ——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认为:“既然季札不愿继位,王位理应回到‘长房’,我是诸樊的儿子,才是合法继承人,王僚不过是我三叔的儿子,凭什么继位?”自此,公子光暗中积蓄力量,图谋除掉王僚,夺回王位。
后来,公子光借助专诸,用鱼肠剑将王僚刺死,专诸被王僚的随从卫士当场杀死。公子光平定乱局后,宣布继位,即历史上著名的吴王阖闾(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公子光)刺杀王僚后,还是善待王僚尚幼的儿子庆忌。
过了多年,阖闾过世,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夫差昏庸无道,杀害贤臣伍子胥,灭越争霸,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消耗。这时,庆忌早已长大成人,在朝为官,多次谏诤,并严正警告“不改,必亡”。夫差认为庆忌有心复仇,遂生杀意。
庆忌也担心夫差加害自己,遂赶紧逃到卫国(今河南、山东交界之地),后辗转潜入吴国紧临楚国的艾地并夺得了艾地的统治权。艾地离姑苏一千多里,吴王鞭长莫及,加上当时的管辖治理非常松散,从而为庆忌图谋重新夺得王位创造了条件。庆忌 “筋骨果劲,万人莫当”,时刻不忘夫差的无道和杀父之仇,暗中发展经济,积聚力量,招兵买马,训练士卒,期望有朝一日率军杀入姑苏,夺得王位。细作将艾地的情况报入姑苏,夫差认为庆忌是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有大臣推荐要离去刺杀庆忌,称其曾以言辞折辱勇士椒丘䜣,展现出非凡胆识。
![]()
来源:《义宁州志》
要离身小力微,相貌猥琐,走在外面,毫不引人注意,但他轻生重义,胆识非凡,臂力惊人。要离主动提出“诈以负罪出奔”,请求“戮臣妻子,断臣右手”以取信庆忌,遂依计而行。在朝堂上,要离故意顶撞吴王,吴王一怒之下斩断要离右臂,并将其关押狱中。要离依计逃出监狱,潜出王城,逃亡艾地。吴王闻讯,即将其妻儿焚死于市。要离逃亡艾地后,向庆忌哭诉冤情,称愿助其伐吴复仇,最终获得信任。
不久,庆忌率军伐吴,要离随其乘船东进。船至修水中流,要离借顺风之势以矛刺中庆忌胸膛。庆忌虽重伤,仍将要离倒提浸入水中三次,边浸边哈哈大笑着说:“(要离是)天下勇士也!”并令部下放其归吴。要离返吴途中,因“杀妻求事君”“为新君杀故君之子” 而深感愧疚,最终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
青山常绿,碧水长流。艾地的青山绿水见证了这悲壮的令人扼腕的一幕,时至今日,修水的波纹里有时似乎泛起丝丝殷红的血色,“天下勇士也”的赞叹似乎还在修水的青山碧水间回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回!在春秋战国那个分裂动荡,变革剧烈,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纷乱时代,刺客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扮演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角色。他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义,可以不要妻子儿女,可以自残身体,他们在大义和小义、义和仁、义和情之间苦苦地挣扎,最后,只能放弃自己的生命求得解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英雄人物,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历史褶皱里的悲剧角色。
对于要离刺庆忌故事的发生地,主谋是吴王阖闾还是夫差,历来存有争议。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事情,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没有争议倒是怪事。
故事载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感觉《吴越春秋》不是一部严谨的史书,其记载庆忌的文字,就大有夸大其词的演绎成分。请看其中一段,“王(阖闾)曰:‘庆忌之勇,世所闻也。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吾尝追之于江,驷马驰不及,射之闇接,矢不可中。今子之力不如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庆忌的勇猛,是天下人都听说过的。他筋骨刚劲有力,上万人都抵挡不了他。跑起来能追上奔跑的野兽,伸手能抓住飞掠的野鸟;动作轻盈得仿佛筋骨腾飞、身体飘起,踮脚之间就能疾行数百里。我曾经在江边追赶过他,即便是四匹马拉的快车奔跑也追不上;向他射箭,他能在仓促间伸手接住,箭根本射不中他。如今您的力气是比不上他的。这段话大有庄子“扶摇九万里”的笔法、又有《西游记》神鬼变化莫测的意味,自然不足为信。
《吴越春秋》说庆忌出逃至卫国,而《左传・哀公二十年(公元前 475 年)》明确记载:“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夫差)曰:‘不改,必亡。’出居于艾,遂适楚。” 杜预注指出:“艾,吴邑,豫章有艾县。” 这里的 “艾县” 故城位于今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龙岗坪。《义宁州志》也转述了这一记载。
《左传》前承《春秋》,后启《史记》,是春秋史研究“无法绕过的核心文献”,也是中国传统史学、思想、文学的“共同源头之一”。《左传》是现存记载春秋时期(约 255 年)最系统、最详实的文献,其史料权威性无可替代,堪称“中国史学的第一块基石”“编年体史书的典范”。《左传》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而《吴越春秋》成书于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中期,前后差了五百多年,故学界认为《左传》是信史,而《吴越春秋》是史传文学。
由此,可以确定故事的发生地在艾,即今天的修水县。
![]()
吴王夫差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95年至前473年,约23年。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发生在哀公二十年,即公元前475年,这时,阖闾已经死去21年了,两年之后,越王勾践就灭亡了吴国。此时,夫差成了倒行逆施的无道昏君,不听各种谏言自在情理之中了。故要离刺庆忌的主谋不是吴王阖闾,而是吴王夫差。
另外,湖南邵阳县《艾氏宗谱》的谱序明言:“庆忌公,吴公子也。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迁居艾城,以城名为氏,实艾氏之始祖也。”江西高安、重庆大足的艾氏都认庆忌为始祖,对庆忌居艾都有记载。
2025年11月15日
![]()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