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癌症免疫疗法,无疑是近十年来医学界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之一。它不再像化疗那样“玉石俱焚”,而是教会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去识别和攻击癌细胞,像派出了一支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
然而,特种部队的“火力”强大,难免会误伤友军。当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轻则皮疹、乏力,重则可能损伤重要器官,让人又爱又怕。
我们过去对PD-1/PD-L1这些经典药物的副作用相对熟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新型免疫疗法——比如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TCBs)和免疫细胞因子等——正在迅速进入临床试验 。这些新武器的副作用表现如何?出现哪些症状,是治疗起效的“战报”,哪些又是必须警惕的“红灯”?
最近,一项基于3608名接受新型免疫疗法患者的大型临床数据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副作用背后的**“生存密码”** 。
李大爷的担忧:皮肤红疹是好是坏?
家住上海的李大爷,今年68岁,是一名晚期肿瘤患者。他的病情进展很快,医生建议他尝试一种新型的免疫细胞因子疗法 。
治疗开始后没多久,李大爷全身就开始起红疹,又痒又难受 。他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药不对症?副作用这么大,是不是病情更严重了?”家人赶紧带他去复诊。
张医生看着李大爷的皮肤红疹,脸上却露出了宽慰的表情:“李大爷,别担心,您这皮疹绝大多数是1-2级的轻度反应,虽然难受,但从我们的最新研究数据来看,出现这种皮疹,反而可能是一个好兆头!” 。
然而,隔壁床的赵叔叔就没有这么幸运。他接受另一种免疫疗法后,并没有出皮疹,却在随后的检查中发现肝酶指标急剧升高,被诊断为免疫性肝炎,而且级别很高,非常凶险 。
为什么同样的副作用,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却暗示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新型免疫疗法副作用的“排行榜”
这项大规模研究汇集了来自27项早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涉及14种不同的免疫治疗分子,范围广、数据新 。它告诉我们,新型免疫疗法最常见的几类副作用包括:肝炎、皮疹、急性肾损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们的“凶险程度”差异巨大:
![]()
总结来说:肝炎、肺炎、结肠炎和胰腺炎一旦发生,往往是重度事件 。而皮疹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虽然发生率高,但多数情况下是轻度的,相对安全 。
预警信号:谁更容易“中招”?
医生们发现,一些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可以作为预测特定irAE风险的重要“线索” 。
肝转移和肝酶升高 →肝炎风险高 如果患者在治疗前或治疗初期就伴有肝脏转移 ,或者检查发现肝酶指标(如转氨酶)偏高 ,那么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发生免疫性肝炎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这提示我们,肝脏本就“带病上岗”的患者,需要对肝功能进行更密切的监控。
高水平铁蛋白 →肾损伤风险高 研究发现,如果患者体内的铁蛋白水平较高,他们出现急性肾损伤的风险也相应更高 。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存的指标,其升高常与炎症反应有关,这似乎预示着一种全身性的免疫过度激活状态。
骨髓细胞多 → 皮疹风险反而低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髓系细胞计数较高的患者,发生皮疹的风险反而有所降低 。这暗示了不同免疫细胞群在调节皮肤免疫反应中的复杂作用。
此外,研究也证实,不同药物的“性格”不同:免疫细胞因子更容易引起肝炎,而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则更容易引起皮疹、结肠炎或胰腺炎等器官特异性毒性 。
生存密码:皮疹是“战报”,肝炎是“警报”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某些irAEs与患者长期生存结果之间的惊人联系。
1. 皮肤红疹(Skin Toxicity):治疗起效的“战报”
正如李大爷的张医生所说,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接受的是哪种免疫疗法,出现皮肤毒性(皮疹)都与患者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
这意味着:皮疹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副作用,而是一个“好兆头”,是全身免疫系统被有效激活、开始攻击肿瘤的外部信号。换句话说,当免疫细胞积极地在全身“作战”时,皮肤这个最大的器官也跟着出现了反应。这相当于你的身体在说:“战斗已经打响,而且进展顺利!”
2. 免疫性肝炎(Hepatitis):预后不良的“警报”
与皮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免疫性肝炎的发生,却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
虽然这背后的确切机制仍在研究中,但它提醒我们:肝脏受损的免疫反应,可能代表了一种失控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免疫激活,它损伤了身体的重要器官,但没有带来额外的抗肿瘤益处。
总结与启示
这项对3608名患者的泛免疫疗法数据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重要的临床启示:
副作用是“药效”的延伸,但要分清“好坏”。 皮肤红疹多是轻度反应,且与预后改善相关 。而肝炎、肺炎等则常为重度事件,且免疫性肝炎可能预示着预后不佳 。风险预测要“对症下药”。 医生在开始治疗前,应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肝脏转移或肝酶异常,以提前预测肝炎风险 。新型药物,新的风险侧重。 针对新型的免疫细胞因子和T细胞双抗药物 ,医患双方都需要了解它们各自的副作用“偏好”,并进行靶向监测 。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无需对免疫疗法的副作用过度恐慌。当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症状时,请及时与医生沟通。只有理解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才能更从容、更智慧地利用免疫疗法这一抗癌新武器。
参考资料:Lamparter DF, Schmid VC, Mohindra R, Karanikas V, Kam-Thong T, Scepanovic P, Duchateau-Nguyen G, Roller A, Heinzmann D, Adams C, Mycroft SL, Fairfax BP, Staedler N. Identification of conserved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 pan-immunotherapy data mart. J Immunother Cancer. 2025 Nov 13;13(11):e012891. doi: 10.1136/jitc-2025-012891. PMID: 41238219.
免责声明:本文是根据医学病例报告撰写的科普文章,旨在传播医学知识,不能代替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