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知青网的最新推送!!!
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对于我们这群把青春留在乡村的知青来说,“故地重游” 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 有人心心念念盼着回去看看,有人却始终把这个念头压在心底,不愿触碰。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藏着我们这代人对那段特殊岁月的复杂情感,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顾虑与遗憾。 0 1
去年在老战友的聚会上,老张突然提议:“明年开春,咱们回一趟陕北那个知青点看看吧?” 话音刚落,热闹的包厢瞬间安静了大半,好几位老哥默默端起茶杯抿着,眼神飘向了窗外,没人接话。
有人轻轻叹了口气,有人摇了摇头,还有人转移话题说起了孙子的婚事。这种沉默,像极了我们每次聊起 “故地重游” 时的常态 —— 不是不想,是真的 “不敢”,也 “不能”,那些没说出口的理由,早就在心里盘桓了几十年。
说到底,我们对故地重游的犹豫,从来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从身体条件的限制,到过往恩怨的牵绊,从自身境遇的顾虑,到模糊褪色的记忆,再到刻骨铭心的伤痛,每一个理由都像一根细线,牵扯着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情感,让我们在 “想回” 与 “不愿回” 之间反复挣扎。
02
今年我七十有二,腿脚早已不如年轻时利索,爬个三楼都得歇两回,更别说长途跋涉去当年插队的偏远山村。我们这代知青,如今大多过了古稀之年,高血压、糖尿病缠身的不在少数,儿女们也放心不下让我们单独远行。上次小区里的老李,执意要回山西插队的村子,结果刚到县城就突发心梗,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儿女们吓得再也不让他提 “返乡” 的事。年龄不饶人,这是最现实的阻碍,身体不允许我们再折腾,也怕给当年村里的老熟人添麻烦。
但要说真正让我们犹豫的,远不止年龄。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里,有位叫王建国的,至今不愿意跟村里的刘支书有任何联系。
那年分口粮,刘支书把发霉的玉米分给了知青,却把饱满的麦子留给了自己的亲戚,王建国带头去理论,反倒被安了个 “破坏生产” 的罪名,被批了好几天。后来返城时,刘支书还扣着他的档案不放,耽误了他进工厂的机会。如今几十年过去,王建国说:“不是记仇,是一想到那个地方,就想起那些委屈,没必要再去触碰。” 知青点的日子里,不光有战友情、师生情,也有因为资源分配、派系斗争结下的恩怨,这些疙瘩没解开,故地就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还有些老伙计,是因为 “没有锦衣加身”,羞于回去。当年我们下乡时,都曾意气风发地说要 “衣锦还乡”,让乡亲们看看我们的出息。可返城后,有人进了倒闭的国企,早早下了岗;有人一辈子在小工厂打工,勉强维持生计;有人甚至因为身体不好,常年需要吃药,日子过得紧巴巴。老李当年是知青点的文化人,乡亲们都以为他将来能当大官、挣大钱,每次打电话都问他 “什么时候回来光宗耀祖”。老李总是含糊其辞,他说:“我现在住的还是老破小,退休金刚够花,回去了怎么面对那些期待的眼神?不如就留在心里,给彼此留个念想。” 我们这代人好面子,总觉得没混出个人样,就没资格回到曾经挥洒过青春的地方,怕让当年看重自己的乡亲们失望,也怕自己心里过不去那道坎。
当然,也有不少知青是真的对当年的地方没什么印象了。我隔壁楼的老赵,当年下乡时才十五岁,因为年纪小,又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怕她受委屈,托关系让她在公社的卫生室帮忙,没怎么下过地。她在村里待了不到两年就返城了,如今提起当年的村子,只记得村口有棵老槐树,其他的人和事都模糊了。她说:“不是不想回,是回去了也认不出谁是谁,村里的房子都翻新了,路也变了,当年的知青伙伴大多断了联系,去了也只是看个陌生的地方,没什么意义。” 那些下乡时间短、年纪小、没经历过太多刻骨铭心的事的知青,对故地的感情本就淡薄,随着时间流逝,记忆逐渐褪色,自然也就没了重游的动力。
而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 “往事不堪回首” 的知青。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是 1972 年的那个冬天,我们知青点的小张为了救落水的村民,冻坏了双腿,后来落下了残疾,返城后一直靠轮椅生活。每次有人提回知青点,小张都红着眼眶说:“我不去,那里有我一辈子的痛。” 当年的知青点,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吃的是粗粮野菜,住的是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干的是超出体力极限的农活。有人因为过度劳累落下了终身疾病,有人因为意外失去了亲人或朋友,有人因为成分问题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那些日子里的艰辛、痛苦和绝望,像刻在骨子里的伤疤,平时不敢轻易触碰,更别说主动回到那个伤心地,再经历一次回忆的折磨。
03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有这么多不愿意故地重游的理由,但我相信,心里想着要回去看看的知青,应该还是一半以上。毕竟那里有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有一起哭过笑过、同甘共苦的伙伴,有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善良乡亲。去年我远方的表哥,还是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回了一趟内蒙古的知青点。他说,村里的老支书还在,看到他就拉着他的手哭,说 “可算把你盼回来了”,当年一起下地的老乡,把家里最好的羊肉拿出来招待他,那些曾经的不愉快,在岁月的冲刷下,都变成了淡淡的释然。
我们这代知青,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那片土地,不管是愿意回去,还是不愿意回去,心里都藏着对那段岁月的复杂情感。或许是遗憾,或许是怀念,或许是伤痛,或许是释然。
不知道曾下过乡的你,返城后是否又故地重游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