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义超 张泽沐 何凡 匡柏学
在岗时扎根三个乡镇,退休后毅然回到老家埋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断指扶贫”书记罗官章的身后有一位始终支持他的妻子李传春,也是他一生觉得亏欠的人。
“我一生支持丈夫的工作。”“我一生慈爱子女,孝顺父母……”这是罗官章生前以妻子口吻为李传春写的小传,字里行间是他对爱人的愧疚与深情。11月2日,子女在收拾老人遗物时,在书柜中找到这本早已泛黄的“与妻书”。
“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家里全靠妈妈。”看着父亲用笔写下的母亲点点滴滴,大女儿李凤英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说,当年父亲在外工作,通讯、交通不便,一年见不到人是常事,两位老人、三个子女,农活、家务全都由母亲承担下来,从不道一句苦。
为了给家里添置新铺盖,挑着松塔、药材走上一天一夜到巴东去卖;为了增加收入,种完家里的十亩田,带着村民揽起砸石修路的活儿……一天,李传春累得实在受不了了,跑到罗官章工作的地方哭了两天,却被安慰到“等我退休了慢慢报答你,带你去北京,去看天安门。”
“她一直等,等到父亲退休,又等到他天麻试验成功,这一等就是19年。”女婿李秀云告诉记者,2016年丈人去北京接受表彰,才决定带着母亲去一趟天安门。然而,此时的李传春因病无法站立,只能靠轮椅出行,当她试着站起来、想拉着丈夫的手站着拍一张结婚60周年纪念照,一旁的子女顿时泣不成声。2018年,李传春离世,这张没有拍成的纪念照,也成了二老的遗憾。
他在任时,有很多次招工机会,总说其他人更需要这个工作,家人想被照顾下却不行。二女儿李秀英清晰记得,母亲想有个退休保障,曾希望参加招工,父亲却以“你还是当个农民好”为由,拒绝了母亲。
30多年前,李凤英下岗,小两口连续三天找到罗官章,希望帮助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却被说道:“你们不能搞特殊,不如去学一份手艺,靠劳动养活自己。”
在小传中,罗官章写到“70年代,牛庄搞‘白色革命’(地膜覆盖技术),从我家做起进行试种,然后向群众推广,我任组长……”
“母亲是一位要强的女性。”李秀英回忆,父亲在外工作多年,母亲从未跟他说过家里所需,反倒是父亲需要支持的时候,母亲总会给予支持。
“那些年,他在外带头搞建设,不吃食堂也不吃村民的饭,都是自己做,大半年吃不到肉。外出开会,从未给家里带过礼物。”李凤英说,父亲一辈子生活俭朴,晚年的生活也习惯简单的炕洋芋和合渣。母亲离世后,那床用过的被褥,他补了又补继续用。
外孙李星回忆,印象中爷爷曾有过一次送自己上学。可是还没到学校,帮忙背着书包的爷爷却没了踪影。后来才得知,爷爷走到一半,着急到田里和村民开会,把他上学的事情给忙忘了。“别人爷爷带孙子玩游戏、做手工,我的爷爷却喜欢扎到田里忙活。”
“父亲经常说,只要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我们的日子就好了。”李凤英说,父亲退休后,子女们曾提议接他到城里养老,执拗的他却坚决拒绝,“他是要守着家乡,看着家乡富起来才放心。”
在早年的媒体采访中,罗官章眼里噙着泪花深情地向妻子说:“还有好多百姓吃不饱,我有退休金,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镜头中,李传春低下头,默默地擦拭着眼泪。
一句“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是夫妻之间最纯的关照和承诺。
“勇挑家务重担,从不怕困难。”“我自己再累,也不让他们做家务事,做农活。”在给妻子写的小传中,作为丈夫,罗官章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细致的回忆,记录着妻子的伟大和善良。那泛黄的纸张里,藏着一位土家汉子的柔情,更浸润着他对妻子未曾言语的爱。
![]()
罗官章夫妇生前在北京合影
![]()
罗官章为妻子写的小传部分)
![]()
罗官章夫妇生前在家乡合影
(来源:湖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