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位体制内的朋友发帖称,自己在乡镇林业站工作,去年机构改革后,乡镇新增了一个综合执法大队,他被调去了综合执法队,相比以前在林业站工作的轻松,现在真的干不下去了,综合执法啥都干,而且还动不动被老百姓骂,他特别想逃离。他说,有些同事已经想办法调离了综合执法队伍,去了其他单位。
曾经许多人向往的综合执法队,为什么现在是越来越多的事业编执法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的,都在想方设法选择离开?
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尊严感消磨殆尽,“参公”希望破灭
理想中的执法工作,是维护公平正义,获得群众的理解与尊重。但现实中,基层综合执法却常常陷入“管与不管都挨骂”的尴尬境地。
执法对象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抗法行为时有发生。更让执法人员寒心的是,舆论有时会将他们片面解读为“欺负弱势群体”的“暴力执法者”。这种职业形象的扭曲,让许多刚调到综合执法队的年轻干部深感失落与无力。
此外,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综合执法改革,每一次改革都牵动着事业编执法人员的心弦。尤其是身份问题,始终是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前几年,一些幸运的执法队伍成功转为参公编制,执法队员们也实现了身份转变。这些案例像一盏盏明灯,让其他仍在坚守的事业编执法队员看到了希望。
![]()
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已老。综合执法队员吃着“迟早会参公”的大饼,没想到,随着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堵死了通过改革改变身份的道路。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执法队伍的机构设置、职能定位都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看不到清晰的职业未来,离开就成了许多人的选择。
二是执法问责风险大,工资待遇较低
综合执法改革后,执法权不断下沉,执法的责任链条也延伸到了最基层。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镇综合执法人员的实际权限却并未相应增强,相应待遇也没有变化。
一个典型的困境是执法人员发现了问题,也有权进行处罚,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却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这种“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矛盾,让乡镇综合执法人员常常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此外,在基层乡镇各种人情和地方保护,执法落实到位很难,但一旦出事,普通执法队员就成了首当其冲被问责的对象。
此外,与公安、司法、税务等行政执法队伍相比,事业编执法队伍的待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既没有特职业津贴,也没有车补,还常常开着私车办公家的事,这让本就不高的收入更加捉襟见肘。
![]()
三是上升通道越来越卷,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你想想看,一个上百人的执法大队,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岗位有几个?掰着手指头数,可能就那么一两个。这什么概念?就是说你身边这一百来个同事,理论上都是你的竞争对手。这还不算完,你还得跟机关里其他事业单位的人竞争,跟公务员们竞争——在晋升这条路上,人家可是有先天优势的。
这就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这桥还特别窄。
更让人郁闷的是执法工作在体制内的尴尬定位。说得直白点,有点像“救火队员”,平时不被重视,但出了事第一个找你。这种定位直接影响了执法队员在体制内的发展空间。很多人从调入综合执法队伍开始,心里就明白:躺平是最好的状态,千万别出事是最高境界。
职位稀少、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还大,很多年轻的综合执法队员想,我在这儿苦熬十年八年,可能还是个一线队员;要是换个单位,说不定早就上去了。
可见,选择离开,真的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这份工作,而是现实太骨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