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骗子,竟能一路绿灯地成为高校首席科学家、戴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光环,并成功套取数千万元的国家科研经费。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却真实地在江苏科技大学上演。
事件的起点源于近日社交平台上的系列爆料。网友贴出的聊天记录显示,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郭某公开的履历堪称完美: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海外名校博士、德国顶尖科研机构高级研究员,最终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身份被高校引进。
然而这层光环之下,其真实身份却被指仅为高中学历,所有海外经历与学术成果均系伪造,甚至被指利用姓名重合而故意冒充他人成果。
更严重的是,其凭借虚假身份获得了学校提供的巨额年薪、安家费及科研经费,据传总额可能高达千万元。
随着《现代快报》的跟进报道,校方确认郭某已离职,警方已介入调查,其指导的研究生也已被安排转由其他导师接手。
![]()
郭某的骗局固然拙劣,但让其畅行无阻的,绝非简单的审核疏忽,而是深藏于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经费监管链条中的系统性腐败与集体失职。 这起事件,是一次对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和利益格局的尖锐拷问。
![]()
骗子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其伪造的“高考状元”、“海外博士”、“德国研究员”等履历,只要通过最基本的背景调查,例如向毕业院校发函核实、联系其声称的海外机构求证,便能轻易戳穿。
然而,所有这些本应严密的审核环节,却完全失灵。这无法不让人怀疑,审核的“绿灯”并非无能,而是源于某种“默契”或“指令”。
对于急于用“高层次人才”头衔来装点门面、冲击学科排名、获取更多资源的地方高校而言,一个耀眼的“院士”头衔本身就是一桩政绩。
在这种“唯帽子论”的功利驱动下,引进流程很可能从一场严谨的学术评估,异化为一场心照不宣的“合作”,学校需要他的“光环”,而他则能提供这份“业绩”,双方各取所需。所谓的审核,自然就流于形式,甚至主动为其“扫清障碍”。
更为严峻的是,骗局的核心触及了国家科研经费。郭某并非仅仅满足于高额年薪和安家费,其目标直指需要严格评审的“国家级项目”和巨额科研经费。
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涉及校内、省部乃至国家层面的多轮专家评议和行政审批。一个毫无学术根基的“高中生”,其项目申请书如何能通过校内学术委员会的初评?又如何能瞒过领域内专家的“火眼金睛”?
这背后极可能存在更为恶劣的学术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是否有个别掌权者为了共同分肥,为其项目“量身定做”评审标准、打通关节?是否形成了内部人操控的“分赃”链条,将国家经费视为“唐僧肉”?
这些疑问,远非郭某一人所能解答,调查必须深入追究至那些为其背书、开绿灯的“内部人”。
![]()
这起事件不能以处理一个骗子、开除一个教授而草草收场。它应该成为彻查高校系统性腐败的突破口。
公众需要知道的,不仅是郭某如何行骗,更是谁在为他保驾护航?谁在审核材料上签了字?谁在项目推荐书上落了款?谁在经费审批单上开了绿灯?对这些问题追责到底,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如果网传的问题属实,郭某面临的不仅是职业和经济处罚,还将面临刑事指控。
![]()
郭某的案子,照见的不仅是个人的沦陷,更是制度的漏洞与生态的积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