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感知才智奔涌的强劲脉动
——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才强校”综述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
自2022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云南中医药大学深化实施“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两大战略,深入推进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校内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教学科研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推动师资队伍焕发新的活力。
新增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中药学首次上榜中国最好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方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取得突破……云南中医药大学每项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实力提升的标志性成果背后,都凝聚着该校无数人才的心血与付出。
张荣平:感受到被需要、受尊重的诚意
2024年10月,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审核的喜讯传来,中药学学科负责人张荣平的开心与激动溢于言表:“我很有幸在中药学博士点建设和申报的关键阶段,参与到这项光荣而又有挑战性的工作中来。”
张荣平博士是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2020年3月,云南中医药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其由昆明医科大学引进,将一项重要使命郑重托付——牵头申报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张荣平教授。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张荣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时任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熊磊前来做动员工作时的急切与诚恳:“张老师,您要回来支持母校中药学博士点的申报与建设,我们需要您!”
“当‘猎头’,我这还是头一回!”熊磊笑言,两人在80年代曾一起在云南中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一同留校任教,为此她先打出“感情牌,后来又借着机会多次登门与昆明医科大学校领导交流。为了加快进度,她甚至特意选在对方开会时前去等候。最终,她的诚意打动了各方,张荣平教授回到了母校云南中医药大学工作。
人才引进来,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待遇是其一,管理、生活等方面的“软支持”自不必说,对于有学术理想的科研人才来说,有发展空间更为关键。
“云南中医药大学按照人才引进办法为我提供平台、团队、项目经费等,并明确了考核要求。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团队第二年就顺利对‘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立项。”张荣平说。
2022年10月,该校新一届校领导班子上任后,张荣平教授再被委以重任,推举其担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也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2023年5月,张荣平(左)当选云南中医药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感受到被需要、受尊重的最大诚意,张荣平全身心投入到了教学科研事业中。
五年来,张荣平创建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构建中国南药传承创新与应用体系,搭建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南药研究国际合作转化中心,为云南中医药大学三大科研集群之一的“南药”“强健体魄、开枝散叶”,指导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建立2个云南省基层专家工作站,对臭灵丹、龙血竭、回心草、三七等云南特色优势药材进行开发和二次开发,助力企业实现产业化。2021年、2023年、2024年分别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张荣平时刻牢记回到云南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使命,以“圆木警枕”的紧迫感投入到中药学博士授权点申报工作中。
“博士授权点申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人才支撑。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是,有完整培养博士生经历的老师非常稀缺。学校通过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很快补齐了人才短板。”张荣平说。
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介绍,学校以党管人才为统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引进和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博士学位培育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国家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及国家、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明确了六个层次的高层次人才类别及待遇。配套出台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办法、专项工作绩效管理办法等,从制度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三年来,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药学等主体学科招引人数占总招引人数的70.59%。2023年、2024年校内遴选的高层次人才中,74.28%为中医药、医药类主体学科人才,主要分布在承担本科教育教学任务的各二级学院中。
![]()
学校高层次人才学科分布示意图。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推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25年9月底,该校在职在编教职工中,拥有博士学历人才320人,较2015年同期增加217人。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403人,较2015年同期增加187人。多个教学团队在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比赛中获16项荣誉,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有21人次、省部级人才荣誉称号的有451人次。2023年以来,2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人入选岐黄学者培养项目,1人入选“神农英才”计划青年英才专项,1人入选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项目,129人次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
邱斌:找到了干事创业的绝佳平台
“云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民族医药资源。学校依托这一独特优势,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正高级工程师、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教研室主任邱斌云南中医药大学工作6年后深有感触,“学校为我提供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的绝佳平台。”
![]()
邱斌在野外工作。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2019年3月,邱斌经公开招聘至中药学院,围绕中药民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攻关,致力于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与炮制技术的创新研究。
短短几年间,邱斌干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带领团队获批实施云南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专项“珍稀濒危中药材红大戟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示范”,选育出新品种“云戟1号”和“云戟2号”进行示范推广;解决了以红大戟为原料的中成药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供给瓶颈,实现珍稀资源品种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施“云药之乡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构建及应用”项目,建立云药之乡“十大云药”及滇黄精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起草获批并实施12项产地初加工团体标准;建设重楼等7个初加工示范基地11条生产线,并实现投入生产。
在邱斌的带领下,中药学院获批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云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基金专项“云药炮制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炮制技术传承、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转化应用等四方面开展“四位一体”的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
除了专业上取得的建树,邱斌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22年,获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2023年,获评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2023年,其参与的“中药学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5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邱斌回忆,2022年他带领团队获批实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云南)”项目时,“传承基地落地何处”成为推动项目实施的最大拦路虎。“没有场地,就无法展出成果,验收肯定不能通过。”邱斌忧心忡忡,但当时学校场地十分紧张,且牵涉多个职能部门,这让一心扑在科研上的他不知如何破局。
了解到邱斌的困难后,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财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快速联动,开碰头会明确需求,很快解决了传承基地场地的难题。最终,邱斌团队的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
![]()
2023年11月,邱斌在云南省中药材加工与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培训会上授课。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万事开头难,我们竭尽全力创造条件,不仅将人才扶上马,还要送他们一程。”云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俞捷介绍,学校拿出“真金白银”,构建完善人才支持保障体系,在科研启动经费、购房补贴、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充足经费支持——每年投入1500万元人才经费加强高层次人才分类培养,完善人事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促进人才作用发挥;除新增人才津贴项目待遇外,购房补贴增幅100%,科研启动经费增幅近200%,支持青年人才在教学科研一线增本领、长才干;生活上给予关心关怀,保障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入托,让教师无后顾之忧。
该校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激发了科研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力。熊磊教授团队立足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聚焦香疗研究20余年,形成了中医芳香疗法“理论+基础+临床+创新产品研发”的体系,相关项目成果获2022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科研项目带动企业新增产值8.8亿元,新增利润2.24亿元,研发创新产品10余种。2025年7月,该团队研发的香芩解热颗粒实现了从医院制剂转向新药研发的里程碑式转变。温伟波教授团队实现了学校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性进展,温伟波本人荣列国家2024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人选名单,其团队科研项目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氛围中,胸怀抱负的学科人才在服务社会中发光发热。俞捷教授团队在滇黄精、云茯苓等道地云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佳绩;季鹏章教授团队在草果、滇黄精、滇重楼及砂仁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方面贡献了“云中智慧”;马云淑教授等多个团队在中药制剂透皮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制定技术规范;李国栋教授团队中药资源普查的脚步走遍了滇西北每一片土地;饶高雄教授团队围绕中药材“优势品种”“道地品种”,解决好技术、市场、种植等问题,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曲靖市沾益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杨耀文教授潜心研究云南怒江的草果特性,用实验数据对“为什么怒江的草果更香”作出科学解释……
羊忠山:实现科研和育人的“双丰收”
2025年3月13日,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云南中医药大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首次跻身ESI世界前1%学科行列。这是该校首个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的学科,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这其中,有羊忠山的一份功劳。围绕为学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提升的目标,他在顶级期刊发表中药药理机制研究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超100。
2014年8月,不满29岁的羊忠山博士通过参加公开招聘的方式来到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
羊忠山(站)带领课题组开组会。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我的研究方向是天然产物与免疫学,学校的中医药学科特色,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高原相关慢性疾病领域,与我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非常契合。”羊忠山介绍,刚到学校时没有科研项目,学校给予科研启动金,让他能专注课题攻关;申请到各级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后,学校严格落实配套经费,进一步给予强化支持。近三年,学校注重科研的绩效导向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学术业绩评价在职称晋升、评奖报奖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此外,住房、子女教育等贴心保障,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羊忠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教学科研中。加入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团队,开展肺、肠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疗效机理研究,建立早期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牵头成立云南省免疫学会中医免疫学分会,探索中医药在免疫调控防治慢病中的重要作用,多学科交叉共促中医药创新融合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地区项目3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1项,云南省基础研究优青、重点、面上项目6项。
十年间,羊忠山成长为云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的学术骨干力量。先后入选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担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云南省教育厅经典名方调节免疫防治慢病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羊忠山更大的作用发挥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他坚持科研与育人相融合,把免疫学、医学前沿知识技术方法贯穿本科生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其主持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等课题研究。近三年,有14篇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中科院一区顶级刊物上,他先后指导研究生获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开放课题8项,培养3人通过审核制进入北大医学部、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师大等高校读博,其中1人已作为高层次人才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引进。
![]()
羊忠山(前排中间)带领学生做实验。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同样优秀的青年人才还有郭太品。201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郭太品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至云南中医药大学后,基于过往研究,当年就发表了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方向的第一篇SCI论文。
在该校的各项政策支持下,郭太品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临床融合发展,在经典针灸针法及配穴法的机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6项,参与包括2项“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8篇,其中SCI论文33篇;参编教材及专著12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专利9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项。2021年破格晋升教授。“在‘云中’,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郭太品说。
![]()
郭太品(左一)给东南亚留学生讲课。云南中医药大学供图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众多像张荣平、羊忠山、郭太品这样在临床、科研方面成果显著的教授、专家,成为课堂上学生喜爱和追随的老师。云南中医药大学构建起以医教研协同夯实专业技能实践、以产教融合提升科研实践、以多元民族文化强化学术交流实践的“三实践”医教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令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韩玉欣记忆深刻的,是中医临床护理实践课上的一次沉浸式教学。老师将教室布置成传统医馆,悬挂《黄帝内经》名句条幅,摆放着脉枕、针灸模型等器具。“老师邀请学生扮演患者,带着我们一步步推导病症,身临其境地学习,让晦涩的中医理论变得鲜活,也让我真正领悟到辨证施护的精髓。”
该校在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上的投入,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韩玉欣所在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100%、毕业率100%、就业率100%、就业相关度100%。毕业生中部分已成长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等行业栋梁。
该校在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上的投入,成效斐然。以韩玉欣所在的护理专业为例,其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毕业率、就业率及就业相关度上实现了“四个100%”。毕业生中,部分已成长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还有的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云南中医药大学聚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强化以师资博士后为代表的青年人才“引育服”工作,打出了一套优化政策、提升待遇、支持科研的“组合拳”。该校2020年设立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24年新增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人数从设站初的1人增长到目前的8人,显著加强了青年人才战略储备,涌现了崔换天等优秀博士后人才,为学校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师之重,在于传承创新。”云南中医药大学丁中涛深有感触地说,云岭毓秀,岐黄薪传。云南中医药大学将始终以“聚天下大师、育杏林英才”为使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贤才,以创新务实的机制培育人才,让大师的风范引领学术前沿,让青年才俊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云中”产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