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菜不上桌,福气不进门”,明天寒衣节,这4样记得提前备好!
![]()
明天就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了,老人们常说“十月初一阴,冬至冷三分”,
这节气一到,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可再冷的天,也挡不住咱们中国人对“吃”的讲究,
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不过今年寒衣节,您可得记好了:桌上要是少了这4样“吉祥菜”,
保准家里老人要念叨“福气不进门”。
不是我吓唬您,这可是老祖宗传了千年的老理儿,咱得接着!
![]()
第一样:饺子
要说寒衣节的“头牌美食”,那必须是饺子。
北方有句老话:“啥节都能少了饺子?”话粗理不粗,您想啊,饺子皮儿白得像雪,馅儿香得勾魂,一咬开还冒热气,多像冬天里的小太阳?
更绝的是,饺子捏成元宝状,老人们说“吃了元宝饺子,祖先保佑全家财源滚滚”。
我小时候在老家,寒衣节前一天,奶奶准保拉着我和妹妹去菜园摘萝卜。
霜打过的白萝卜脆得能当水果啃,剁成馅儿混点猪肉,那叫一个鲜!奶奶边包边念叨:“你太爷爷活着的时候,最爱吃我包的萝卜饺子,现在啊,他在那边也能尝着味儿。”
您瞧,这哪是包饺子?分明是把思念捏进了褶儿里。
![]()
第二样:糍粑
南方的朋友可别急,寒衣节咱也有“专属美食”,糍粑。
老话说“十月朝,糍粑碌碌烧”,意思是十月初一这天,得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糍粑,祭祖后全家分着吃。
我在江南待过几年,见过当地人打糍粑的场面:蒸得糯叽叽的糯米倒进石臼,两个壮小伙轮着用木槌砸,边打边喊“嘿哟!嘿哟!”,那场面比看舞龙还热闹。
打好的糍粑裹上黄豆粉,甜丝丝的,咬一口能拉出老长的丝,您猜怎么着?这丝拉得越长,越代表“子孙延绵、家庭和睦”。
去年寒衣节,我特意买了台小石臼,在家自己打糍粑,结果把糯米溅得满厨房都是,我妈笑骂:“你这哪是打糍粑?
分明是给厨房撒糯米糖!”可等糍粑出锅,她比谁都吃得欢,
您看,这就是传统的魅力,哪怕做得不像样,心里也是暖的。
![]()
第三样:面条
要说最“接地气”的寒衣节美食,那必须是面条。
北方人爱吃手擀面,热水一煮,浇上炸酱或者打个鸡蛋卤,那叫一个“熨帖”!
您可能不知道,寒衣节吃面条可有讲究:面条得“长”,代表“思念长、孝心长”;汤得“热”,代表“日子红火、家庭温暖”。
我有个同事是山西人,每年寒衣节必做“长寿面”,说是“给祖先送寒衣,也得让他们尝尝咱的热乎饭”。
去年她带了碗面到公司,我们抢着分食,结果她急得直跺脚:“这是给我奶奶留的!”您瞧,一碗面里,藏着多少说不出口的牵挂?
![]()
第四样:豆羹
最后一样,您可能想不到,豆羹。
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这豆羹啊,就是用红豆、绿豆、黑豆、黄豆、花生等五种豆子熬的粥。
我小时候最讨厌喝这个,觉得“一碗粥里飘着五种豆,怪麻烦的”。
可奶奶说:“你爹小时候家里穷,冬天只能喝豆羹御寒,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本。”
现在我自己熬豆羹,总爱加把红枣,甜滋滋的,连我家挑食的小侄子都抢着喝。
您猜怎么着?这豆羹还有个“隐藏寓意”,
五种豆子代表“五谷丰登”,喝了它,来年准保“仓里有粮、心里不慌”。
![]()
说了这么多,您可能要问:“不就是四道菜吗?
至于这么讲究?”我跟您说,还真至于!寒衣节不是“迷信”,是咱们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老传统。
您想啊,祖先们辛苦了一辈子,到了冬天,咱给他们送件“寒衣”(虽然现在改成烧纸衣服了),再摆上他们爱吃的菜,这不就是“孝”吗?
再说了,这四道菜哪样不是“好吃又有意义”?
饺子象征团圆,糍粑代表和睦,面条寓意长久,豆羹祈祷丰收,全是咱们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明天就是寒衣节了,您要是有空,不妨去菜市场转一圈:
买斤新鲜萝卜包饺子,打块糍粑给孩子尝,熬锅豆羹给老人暖身子,
保准家里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瞧,咱家的福气,这不就进门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